蘋論:IMF的建議不需聽 - 盧峯

蘋論:IMF的建議不需聽 - 盧峯

剛發表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香港經濟評估報告大概是回歸以來最正面、最樂觀的一份報告。整份報告除了提到人口老化之類的長遠問題要解決外,其他部份幾乎都在肯定香港的表現、肯定香港的成績,例如指香港長達七年的經濟調整已基本過去、例如指香港對外競爭力已恢復、例如指特區政府的財政預算已提早回復平衡、例如指明年經濟增長仍能達到百分之五點五……等。可以說說,這份報告展現的都是肯定及積極的評價,特區政府的高層官員大概對報告非常滿意。
不過,更令特區政府高興的是IMF報告在稅務問題上的立場幾乎跟特區政府的看法完全一致,包括盡早研究及推出銷售稅、包括短期內不要推出稅務寬減措施。然而這樣的看法不僅跟經濟氣候相違背、不僅對市民不公平,長遠更會削弱香港的競爭力。
香港經濟處於回歸八年多以來最穩定、最健康的狀態是誰也不能否認的事實,不管從經濟數據、市面的消費情況、市民的消費信心都可以清楚看到本地經濟正在穩定、有力的增長,失業率也已跌至四年多以來的低水平,更重要的是,特區政府的財政狀況已回復平衡、已回復健康,再不需要額外的稅收彌補赤字。在這樣優越、在這樣良好的經濟環境下,特區政府該做的是還富於民、是把多收了的稅項放回企業及人民的口袋裏,讓他們進一步投資及消費,促進經濟持續增長。這不是比讓更多稅款流入庫房成為儲備好得多嗎?

此外,現時較高的稅率、較窄的稅階是在○三、○四財政年度提出及逐步實行的。政府當時提出加稅的理由是因為財政非常嚴重,必須大幅開源以免耗盡儲備。可在經濟大幅改善、市民收入回復增長、政府終於願意嚴格控制開支後,政府的財政狀況自○四年中開始已迅速改善,○四、○五財政年度政府收支已接近平衡,到今個財政年度,政府更極有可能錄得盈餘,而財政儲備更一直維持在接近三千億元的穩健水平。換言之,政府當年要求市民「共度時艱」、要求市民接受加稅的理由包括結構性財赤、包括耗盡儲備等已不再存在,繼續維持高稅率、繼續要求市民「捱義氣」不是很不公平嗎?
另一方面,香港是個外向型及開放的經濟體系,要避免在經濟惡浪中沒頂、要避免在急劇的經濟變動中倒下,香港必須維持以至提升本身的競爭力,包括維持經濟體系的彈性、包括維持低稅的環境及簡單的稅制等,以免被競爭對手超越;只可惜在過去幾年,當其他競爭對手、當其他經濟體系如新加坡都不約而同踏上減稅之路的時候,香港卻反其道而行推出加稅措施,令香港的競爭力大打折扣。若果特區政府還不藉現時的優越經濟條件毅然減稅,重建香港的低稅優勢、重振香港的競爭力,甚或像IMF建議那樣研究開徵銷售稅,那香港將會從一個「低稅天堂」變成一個「萬稅之城」?那香港將會從一個投資者的樂土變成投資者的夢魘。這對香港經濟的損害、對政府財政的損害、對市民的損害都是相當巨大的。
特區政府要讓香港經濟持續穩健發展、要令政府收入持續增加,最實際、最有效的做法是減稅刺激消費、刺激經濟而不是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稅務優惠,更不是引入銷售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