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情人節,且談一點與情人有關的時事話題。
台灣新聞局駐港機構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主任平路,在一月二十三日《亞洲週刊》的專欄上發表一篇文章〈浪漫不浪漫?〉文中從作者在音樂會中「見到那位老科學家與他的新婚妻子」,而議論到「老夫少妻怎麼過日子」。在新一期《亞洲週刊》上,楊振寧和他年輕妻子翁帆共同執筆為文反駁。楊翁的回應說:「平路……說三道四了一通。……嘲笑和罵了老年人身體不好的窘態;嘲笑和罵了儒家傳統的種種」。又說,「我們是罵不倒的。可是,她是否應該反省,應該道歉呢?」
平路的回應是,她的文章絕對沒有咒罵楊翁,更加沒有對老夫少妻有任何貶意,她只是就外界給楊翁婚事的種種禮讚,以及賦予「浪漫」的稱號,就「浪漫」的話題發揮一番。
為求公道,筆者也就把平路的原文〈浪漫不浪漫?〉找來讀了,文中只一小段講了老年人身體的衰老迹象,但對他們的婚姻卻沒有貶意,即使在楊翁回應中所引的那段,說「兩人偶有溫韾的時光……或許因為快樂而悲傷,或許因為悲傷而快樂……」其實也不含貶意。
二○○四年底,中共官方新華網率先報道八十二歲的楊振寧即將與二十八歲的翁帆結婚的消息,當即引起內地網民在新華網上熱烈議論,其中大部份的議論,都是冷嘲熱諷以至露骨而刻毒地咒罵。筆者認為,這些批評者的心態不大正常,男婚女嫁只要不違法,真是干卿底事!
不過,楊翁婚事,在海外倒受到一些頌讚。其中某號稱是知識分子刊物的總編輯,竟在月刊的「卷頭語」中,肉麻地稱楊翁婚事是「一則佳音」、「一大喜訊」,像「一首詩」,「恍如一闕交響曲,起伏跌宕,充滿韻律之美」,筆者一邊讀,一邊雞皮疙𤺥掉了一地。平路是不是也因為讀了這類文字,所以忍不住拐彎抹角地唱點反調呢?不得而知。
平路文章其實也沒有咒罵儒家傳統,她只是說,「在儒家傳統的道袍之下,老夫少妻的匹配對照於社會期待,反而相得益彰……」。文筆連着幽默。
反觀楊翁二人,則似乎太沒有幽默感了。他們能夠對內地網民的咒罵視若無睹,卻對平路文章作如此憤怒反應,實出人意表。倘若他們能輕鬆地乘機自嘲一番,是不是反而能顯示他們對婚姻前景較有信心呢?
這段文字風波最讓筆者不安的是,楊翁回應的開頭,說「我們以前沒有聽說過平路女士,也沒有看過她的文章。」帶着名人對一名寫作者的恃勢的輕蔑。平路在回應中說,希望以後還有園地和空間讓她發表觀點。帶着謙卑與無奈。還會有平路的園地嗎?畢竟《亞洲週刊》與筆者上文所引的諂媚的月刊,是同屬一個出版集團的。
逢周一、二、四、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