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不要再推三推四,減稅吧! - 盧峯

蘋論:不要再推三推四,減稅吧! - 盧峯

還有不到十天,財政司司長唐英年先生便會公布新一年的財政預算案,立法會議員、政黨、社會團體、壓力團體都在盡最後努力游說政府接受他們的建議、跟政府就各項開支及稅項建議討價還價;而政府官員也刻意放出不同的措施以測試公眾的反應,例如提出可能以一次性的退稅措施代替減稅,例如提出以其他稅務寬減包括延長供樓免稅額代替全面性減稅等;根據政府官員的解釋,考慮以退稅或其他稅務優惠代替全面減稅是因為整體經濟及政府收入仍有不少不明朗因素,政府方面希望再觀望一段時間才作出全面減稅的決定。
政府以經濟環境不明朗為理由考慮不在今年減稅並不是新的說法,前一陣子財政司司長唐英年先生就財政預算案作諮詢時也提出過類似的理由,但從過去幾個月來的經濟數據、從外圍經濟的狀況來看,這樣的理由已變得愈來愈沒有說服力、愈來愈像不肯減稅的託詞。
只要看看過去一年的經濟數據就可以知道,香港經濟正處於回歸以來最健康、最穩定的增長時期,經濟增長率固然比原本政府預測的百分之四點五至五點五高出一大截,消費市道固然比原本的估計強勁,甚至失業率也降至百分之五點三的四年來最低水平。而且,這樣良好的經濟勢頭並沒有任何放緩的迹象、並沒有任何轉壞的迹象。若果面對這樣良好的經濟情況、這樣健康的經濟增長形勢政府也不願減稅、政府也要繼續觀望,那怎麼指望特區政府在日後、在明年減稅呢?那不是說明特區政府根本沒有減稅的打算嗎?

此外,所謂外圍經濟因素不明朗同樣是不成理由的理由。要知道全球一體化後,個別地區、個別市場的變動甚至個別事件都可能對全球經濟有重大影響、都可能立時改變世界經濟的面貌,九八年印尼盾大幅貶值、二○○一年的九一一恐怖襲擊就是最顯明的例子。換言之,期望外圍經濟風平浪靜、毫無波動是不切實際的奢望。特區政府怎麼該把減稅政策跟這樣一個不切實際的奢望掛鈎呢?這不是說明它根本沒有決心減稅麼?
更何況面對多變的世界經濟局勢,香港這樣的開放型經濟體系應該做的、能夠做的是盡可能提升本身的競爭力、盡可能提升本身的吸引力,以確保資金、人才不會在動盪中流走,而減稅、而一個低稅的環境正正是提高香港整體競爭力,保障資金、人才流入香港的不二法門;特區政府怎麼在減稅的問題上還要左顧右盼、推三推四呢?難道特區政府認為不需要進一步提升香港的競爭力、吸引力嗎?
當然,最重要的減稅理由是政府應當還富於民。特區政府在○三至○四年度宣布加稅以解決嚴重財赤的問題,當時政府預計將連續多年出現數以百億元計赤字,必須加稅才能避免耗盡儲備及損害信貸評級;但隨着經濟復甦、隨着政府放棄增加開支,政府的財赤早在上一個財政年度已大幅減少,到今年更極有可能出現過百億元的財政盈餘,令財赤問題提早幾年解決。我們認為,在財赤解決後、在結構性財赤消失後,當年加稅的理由已不再存在、政府額外加重市民稅務負擔的理由已不存在,特區政府實在沒有理由不把稅率降回加稅前的水平、實在沒有理由不把多收的稅款還給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