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衞生福利及食物局正探討在智能身份證加入器官捐贈資料,但基於未能確定該證有否足夠的剩餘空間,供儲存器官捐贈資料及成本等問題,建議可先成立後端電腦系統,將捐贈者資料輸入電腦,當捐贈者身亡時翻查資料庫,將器官移植有需要的人。
衞福局副秘書長(衞生)楊何蓓茵昨在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上表示,將器官捐贈資料存入智能身份證系統存在執行困難,譬如需考慮儲存量是否足夠;由哪些公職人員加入資料;誰有權和在甚麼情況下可查閱資料,是否需要見證人;更改捐贈資料的安排以及涉及的行政費,均有必要作詳細考慮。
宜設後端電腦系統
楊何蓓茵指更恰當的做法是成立後端電腦系統,儲存比較完備。現時醫學會亦有採用類似系統,已有三萬人登記,只需輸入捐贈者資料便可查出其捐贈意願。
隸屬工商及科技局的助理政府資訊科技總監馬錦霖表示,智能身份證晶片的容量為32K,存入必要資料後,只剩下4K,只足夠加入願意或不願意捐贈器官的資料,但如要再仔細一點如捐贈甚麼器官等,便需更大的容量,另有關改動可能涉及修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