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鯊魚,人們會想起電影《大白鯊》中張開血盆大口、露出利牙、噬人手腳的經典嚇人場面,結果鯊魚和大白鯊變成海洋惡魔的代名詞。炮製這個弄潮兒噩夢的美國作家彼得.本奇利(PeterBenchley),上周六病逝了,但他的生前心願,原來不是要人懼怕鯊魚,而是想人珍惜和保育鯊魚。
曾出任約翰遜總統文膽
本奇利出生於文學世家,祖父羅拔(RobertBenchley)是有名的幽默作家,父親納撤尼爾(NathanielBenchley)是小說家。他在哈佛大學以優等成績畢業,主修英文,畢業後在《華盛頓郵報》寫新聞和訃聞,又曾在《新聞周刊》工作和出任約翰遜(LyndonJohnson)總統的文膽,不時投稿各大刊物發表。
家庭背景給他寫作天份,大海則給他無窮靈感。本奇利小時經常跟爸爸到麻省的楠塔基特(Nantucket)島出海釣魚,對大海的一切都很着迷,對鯊魚很了解。當有出版社邀請他寫小說時,他想起一九六四年有漁民在紐約州長島捉了一條逾二千公斤的大白鯊,想寫一個大白鯊徘徊海灘擾民的故事。
這部小說就是七四年出版的《大白鯊》(Jaws),在史提芬史匹堡(StevenSpielberg)拍成電影後紅上加紅,銷量逾二千萬本。本奇利之後寫的驚慄故事,都是從海洋得到靈感,像七六年的《深深深》(TheDeep)、七九年的《海島》(TheIsland)和九一年的《巨魚》(Beast)。
憑《大白鯊》名成利就,但本奇利其實很喜歡鯊魚,去年和太太溫迪慶祝結婚四十周年,也特別跑到墨西哥下水,在特製鐵籠中觀賞大白鯊。他晚年經常說很後悔將大白鯊寫成壞蛋,指其實是人類入侵了鯊魚的領域。他加入多個環保團體的護鯊行動,四出演說反對人類為了吃魚翅獵鯊。
後悔將大白鯊寫成壞蛋
本奇利上周六晚因肺間質纖維化,在新澤西州家中病逝,終年六十五歲,但他對讀者啟發將延續下去。溫迪說,很多讀者說受到《大白鯊》啟發,成為海洋生物學家或海洋愛好者,「或者《大白鯊》初出版時令人不敢下水,但下一代從中發現了一個偉大的冒險故事,很想多了解海洋。這令彼得很安慰」。
美聯社/美國《紐約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