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風波非單純文化問題

漫畫風波非單純文化問題

崔偉恆 香港教育學院專任導師

丹麥報章刊登了穆斯林先知穆罕默德為主題的十二幅漫畫,被指涉嫌褻瀆回教,在歐洲引發軒然大波。有論者引用亨庭頓(SamuelP.Huntington)極富爭議性的著作—《文明的衝突》中的論點,來說明事件,歸咎文化原因為這次基督教與回教之間衝突的緣由。筆者認為文化因素只是表面,始終中東的政治經濟問題才是最主要的。
根據一些學者的研究,在民主國家,人民的政治包容、文化包容的程度,普遍相對較高。黎安友教授及人稱中國民調專家的史天建在一九九三年,曾在內地進行調查,發現中國人的包容度甚低;二○○三年,外交政策雜誌刊登了另一項調查,發現中東幾個回教國家的人民對於個人自由—尤其是在女性參政和同性戀方面—最不包容。

人民包容度較低

公民享受公平待遇和保護少數人的利益,是民主社會的基本原則。中國和中東某些國家的人民包容度較低似乎不是偶然。非民主國家的政治經濟結構及其教育政策,才是令這些地方滋長極端主義溫床的原因。
冷戰結束後,回教文明與基督教文明之爭,取締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之爭。回教文明乘着蘇聯解體後的真空,大肆向中亞地區以至巴爾幹半島的回教輻射區擴展影響力,其中又以伊朗及沙地阿拉伯最為活躍。由於沙地阿拉伯皇室的認受性維繫於向內、向外宣揚瓦哈比(Wahhabi)的回教教義,以宗教來補償其脆弱不堪的世俗政權;因此,為了向國民、教士會議交代,沙地政府不理美國政府的反對,在九十年代中期,外交承認阿富汗塔利班政權。

以教育招攬戰士

此外,沙地政府透過財政資助,鼓勵國內的非政府組織到其他相對落後的回教地區設立清真寺,提供教育及其他社會服務。這些清真寺提供無償服務的背後原因,是為了宣揚瓦哈比—公元三世紀以來一個遜尼派支派,一般被視為較嚴謹和激進;拉登兄弟就曾經是沙地國內一個瓦哈比主要教派的領袖。
由於中亞和巴爾幹半島的政府無力提供教育等基本服務,清真寺就好像港英時期的教會一樣,成為窮人的避風港及教育提供者。這些清真寺的教育課程,除了簡單的語言及數學等現代教育的基本課程外,大部份時間要學生背誦可蘭經、聆聽教士講道。有理由相信,這些清真寺是招攬回教聖戰戰士的溫床,家徒四壁又接受嚴謹的伊斯蘭教育,參與回教聖戰是nothingtolose,況且還有薪水領。回教世界的新一代比他們的上一代還要保守,對宗教更狂熱,包容度更低。教育可能是一個主因。

民族主義的禍害

在中國,我們沒有宗教狂熱,但是有一樣狂熱的民族主義。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袁偉時較早前在《冰點》雜誌發表文章,激起了千重浪。他指中國新一代在現時的歷史課程學習,等於是吃狼奶長大。跟中東的回教新一代一樣不包容。
今天中國新一代開口閉口以「小日本」稱呼日本、九一一時慶祝「老美被炸」,這些都不是孤立的事件。
中國政府的認受性,在社會主義的理想破滅後,現時只有民族主義一個選擇,歷史課程丟棄了階級為綱的意識形態,卻由民族主義取而代之。現時的歷史教育,可否讓學生學會包容?可否認識人人享受公平待遇和保護少數人的利益?與世界接軌?盼望中國當局看到今次在中東的宗教風波,重新檢視中國的歷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