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啲電影明星、導演上街靜坐,抗議電影貿易自由法,南韓容許更多美國電影入口,話會扼殺南韓電影業嘅生計。
南韓政府真奇,為咗要同美國談判電影入口,突然下令削減本國電影嘅上映日期。其實邊啲戲好睇,電影票房自會有指示,政府理嚟做乜?如果與美國談判有成(其實一定掂,因為美國與南韓會簽訂雙邊自由貿易協議),美國電影入口,一年放映幾多日,使唔使政府來定呀?香港從不限制美國電影入口,過往本地片鼎盛之時,香港啲戲院放映本地片重多過荷李活片,𠵱家本地電影好唔掂,梗係要靠荷李活電影啦。
南韓農民來港參加世貿示威,所持理由係南韓農民不堪外國農產品競爭,需要保護。南韓有所謂「韓流」文化輸出,韓語電視劇橫掃中台港,有好大競爭力啫,點解南韓電影界咁驚美國電影入口放寬?其實南韓人習慣咗保護心態,倚賴政府干預扶持,用納稅人公帑津貼,即使到自己長大成人,仍然攬住老竇唔放。以此觀之,南韓啲電影界紅人,心態上仍係農民本質。
本地電影是否需要政府扶持,先至可以頂得住美國文化入侵,好有疑問,從粵語片七日鮮時代到邵氏,李翰祥、王羽到嘉禾李小龍、成龍、新浪潮電影、許氏兄弟、周潤發等當紅時期,幾時問政府攞過錢?幾時曾經限制荷李活電影入口?香港電影咪一樣威盡東南亞?香港電影之死,不在於政府唔支持,而在於一窩蜂粗製濫造,編劇完全受唔到重視,拍片亂咁嚟之故,現在香港有甚麼電影發展委員會,睇死佢無能為力,只會做政治騷。
又以台灣為例,台灣政府過去一向有背後支持電影業,咪又係唔掂!南韓電影界應該趁目前勢頭好,拍多啲好片,唔係將精力用於反對美國電影入口之上,南韓政府過往慣咗保護本國企業,現在放鬆,開門,方知道開放之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