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香港舉行的國際馬拉松賽,近四萬人參加。在賽事中,有二十二人不適送院,其中兩人更不幸陷入危殆。參賽跑手中,逾四千八百人抽筋,顯示體力不足。究竟有多少參賽者在事前做足準備工夫、檢查過體魄,清楚知道自己的體能,能夠應付馬拉松這種大量消耗體力的運動?可以說,以正確的態度看待運動,才能在運動中得益。若體力不足,即貿然參與一場劇烈運動比賽,便無可避免面對運動創傷的巨大風險。
近年,癡肥、高血壓及膽固醇等疾病,成為「城市人」的殺手。不少醫學研究都指出,經常運動的人,比缺乏運動的人較少患上心臟病。由於運動能夠增加高密度脂蛋白,有助鬆弛血管,降低血壓,是有效減肥的方法,並可避免過度肥胖所引起的疾病。所以經常保持運動,是很值得推廣的訊息。
然而,運動引起的創傷,我們也不應該掉以輕心。據英國拉夫堡大學(LoughboroughUniversity)的一項研究,運動創傷最普遍的成因,主要是對運動項目不熟練,其次是練習不足。可以說,運動創傷的最大成因,是個人因素為主。在拉夫堡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目前在中大運動科學系任教的王香生博士便曾經做過研究──以跑步為例,當跑者氣喘到無法說話時,便達到個人運動量的高點,必須減少運動量,否則便容易引起運動傷害。因此,向參加運動的人灌輸正確運動方法的訊息,主辦運動賽事的機構其實責無旁貸,以免參賽者抱着錯誤的觀念,忽視了可能的運動創傷,結果釀成不幸意外。
在昨日的馬拉松賽事中,不少參賽者沿途談笑、打手機電話、手牽手一起跑;更有參賽者背着嬰孩跑步,儼然一副參加「嘉年華」的態度。如果平時已缺乏運動,卻因潮流興而參加馬拉松,在賽前也沒有做足準備工夫、練習好體能便貿貿然參賽,這種對運動本身和運動創傷認識不足,往往就是意外的成因。
隨着人類壽命不斷增長,透過運動減少生命過程中的疾病,是西方醫學界推許的延壽方法。據研究人口壽命增長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福格爾(RobertW.Fogel)去年3月發表的研究,由於營養改善、醫學進步,人類壽命在1900至2000年間,預期壽命增長了26.6歲,其中72%是在這個世紀前半部完成。由於有效戰勝了嬰兒夭折的疾病,如腸瀉、傷寒及麻疹等,令人類減少夭折,而且壽命得以延長。隨着基因醫學工程取得進展,人類最終也能夠戰勝目前的絕症疾病。據福格爾估計,在2000-2080年間,人類的壽命每十年可增加0.86歲。當人類「長命百歲」不再是一句祝福語,而將是鐵一般的事實時,透過運動減少疾病,不僅有生理之需,更是社會減少醫療保健支出的有效手段。
傳播正確運動方法的訊息、更不應以兒戲的態度看待運動。事實上,香港國際馬拉松從一九九七年起首次舉辦,到今年剛好十周年。十年來,參加人數不斷增加;而馬拉松成為鍛煉體能和堅強鬥志的運動,也成為一年一度的潮流盛事。但這種大量消耗體能的運動,並非每一個人都能應付,更不能與嘉年華般遊戲相提並論。若以趁潮流的心態來參加,便有面對運動創傷的風險。
很明顯,在運動與健康愈來愈受到個人重視的今天,基於不適當的運動會帶來傷害,所以,了解運動和避免運動創傷,並以嚴謹的態度看待運動,我們才能夠從運動中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