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科技的發展與互聯網的普及,突破了距離及資訊的隔膜,促使今日全球化的競爭模式。過去十年企業紛紛將生產及支援部門遷移到成本較低的地區,這情況更有發展到高增值產業的趨勢。筆者三年前在英國期間,就得悉在倫敦有一些律師事務所,在印度開設辦公室,進行遙距的專業法律諮詢服務。難怪一些已發展國家的人,擔心飯碗不保。
地域經濟發展的差別,因全球化而漸漸拉平--中國變為世界工廠、印度則是世界電腦軟件開發地、東歐成為歐洲大陸的生產後勤地等。一些在已發展國家的行業,因成本昂貴而萎縮甚至被淘汰,對經濟帶來衝擊,以致保護主義再次抬頭。香港作為全球人均產值居高的地區,面對內地的崛起,自己高昂的成本,又沒有龐大內銷市場,兼失去了以往作為內地對外中介人的「專利」,有甚麼對策來保持競爭力呢?當然我們還有一些「老本」,在一些領域上,相比內地有着先行者(FirstMoverAdvantage)及規模優勢,也許可以「滑行」多一段時間,但始終需要尋找新的動力,否則始終都會倒下。
在我們耳背上呼氣
內地城市的發展,不單已「踏着我們的影子」,更有「在我們耳背上呼氣」之勢,我們下一代的生產力價值,是否仍能夠保持我們現有的生活水平呢?就以現時大學畢業生為例,隨着內地經濟迅速發展,企業更希望得到對內地有認識,並能長期駐留內地工作的人。相對之下,內地大學畢業生比起本地的就更具優勢。難怪聽說有本地生,就算無薪也要爭取機會到內地實習;相反,內地尖子則被厚薪包住宿聘請到香港工作,真是有點此一時,彼一時的感覺!
方瑞文
工程師
www.30sGroup.org
讀者如有任何意見或報料,歡迎發送電郵至[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