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經濟學者的道義風骨 - 李兆富

蘋論:經濟學者的道義風骨 - 李兆富

海耶克不算得上是家喻戶曉的經濟學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到一九七四年間的二十多年,主流的大政府主義經濟學家,更視海耶克為離經叛道之徒,要將他排擠出經濟學界之外。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海耶克發現當時的英國正步向計劃經濟,他擔心若沒有人拿出勇氣去指正社會主義的危機,極權社會將會氾濫。一九四四年他出版了《通往奴役之路》,向世人深刻縝密地闡述計劃經濟的矛盾和潛在危機。海耶克早已心知,著這一本書會開罪很多以依賴政府維生的所謂經濟學者。
一九四六年英國首相邱吉爾向選民推介這本巨著,可惜他無恥的政敵卻大打民族民粹牌,拿海耶克的奧裔姓氏扣帽子,挑起英國人戰後的仇外情緒。結果邱吉爾領導的保守黨大敗,英國也正如海耶克預言般走上計劃經濟的歪路。在接着的二十多年,海耶克和他所主張的自由社會繼續被扭曲抹黑。海耶克若放棄對原則的堅持,在計劃經濟社會中打着經濟學家這面「金漆招牌」,以其過人的聰明才智其實是可以享有極崇高的地位,亦因為這個原因當年對海耶克最深惡痛絕的,就是那些被建制招安的經濟學者。海耶克最令人敬佩之處,也正是他寧願被同業抹黑被攻擊,也不願意放棄對真理的堅持。
直到七十年代,種種計劃經濟的禍害逐漸出現,世人才赫然發覺原來當年海耶克的警告是多麼精確,可惜整個世界已經走了幾十年的冤枉路。七十年代開始,歐美出現滯脹,到了八九十年代拉丁美洲和亞洲不少新興市場,接連出現因為政府無限制的擴張而出現了瘋狂的超級通脹。像佛利民、迪蘇圖(HernandodeSoto)和薩科斯(JeffSachs)等,便以自己所知的去協助這些國家走向改革開放的路。

雖然所有計劃經濟社會都已經被證實完全失敗,可惜時至今日仍然有人對「慈悲萬能政府」的神話深信不疑。事實不但證明海耶克是對的,而且他當年的憂慮到了今天仍然存在,只不過是計劃經濟主張已經化整為零,變成了具體的民粹訴求,而且建制內亦同樣有不少打着經濟學者招牌的人,為官僚不斷蠶食社會資源找藉口。
事實上在很多社會問題,經濟學的確掌握了不少獨步單方,身為經濟學者亦必須知道自己有能力去改變社會的走向。經濟學者不應該一心寄望要獲得政府青睞而提出種種不切實際的大政府主張。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主張大政府干預的經濟學者是三流經濟學者;今時今日主張大政府的經濟學者是下流經濟學者。
事實上,在香港抗拒大政府的學者已經不多,倘若連經濟學者都走上這條歪路,這距離計劃經濟還會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