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文《迪士尼的地氣》刊後,有讀者在網頁回應說:「同樣管理法規,相信亦適用於工商企業,特別是行為管理方面。歐美的MBA,不要說在大陸行不通,在日漸『親共、畏共』的小香港,年輕一代,可以不變成枳,可以長出橘乎?」
雅虎、微軟、Google進入大陸市場,不得不相繼「失節」,就是橘逾淮而枳的另一例證。這些公司暫時仍把香港當成是淮南,只不知何時當香港作淮北矣。
「一國兩制」的構想,鄧小平原先的想法是:在「一國」之下分淮南淮北,在淮南另訂《基本法》,實行與淮北不一樣的制度。但他沒有想到(大概很多人也都沒有想到),「一國」之下,等於把淮河填平了,人為的界線無法阻止地氣的相通。過去內地人來香港,自己的感覺形同「出國」,入鄉隨俗嘛,當然要守「外國」的規矩,所以他們大都能自我節制,就像去洛杉磯的迪士尼也乖乖排隊一樣。回歸以後,內地人來港,就自覺仍在淮北,於是不再勉強自己顯示「橘」性,而把「枳」性放縱出來了。內地人在香港辦企業,設公司也如此。回歸以後,內地企業在香港上市的公司,被廉署調查及檢控的也增加了。這是否也與這些公司主事人已模糊了淮南淮北之隔有關?
內地人看香港發生的事,常會感到莫名其妙,比如梁錦松買車事件,內地人大都覺得是正常不過的事,知道要加稅而不提前買車才是怪事,他們覺得香港傳媒與立法會不僅是小題大做,簡直可說是無事生非。上周梁國雄向法院申請司法覆核,挑戰特首對執法機構發出的秘密監察命令,內地人看來更是不可思議。因為在淮北,老百姓就是奴隸,統治者要打要罵要殺要關都沒有甚麼不可以,秘密監察自然不在話下,就算明的監察又如何。所謂以民為本,主詞是統治者,他以甚麼為本是他發善心,並無法律依據,更不是非要以民為本不可。回歸後,不僅內地人模糊了淮南淮北的界線,特區高官也漸漸分不清淮南淮北啦。董七年的倒行逆施,大都是他個人「枳」化的體現。
曾蔭權繼任後,許多人開始尚以為他富於「橘」味,想不到政改方案一出,由他、許仕仁、林瑞麟相繼對民主概念的扭曲,「枳」味之濃令人咋舌。也許他想在管治者的認受性方面,走一條模糊淮南淮北的路線吧,但實際上是走到淮北去了。
高院夏正民法官,一方面裁定特首可授權監察的《電訊條例》違反《基本法》與《人權法》,另一方面又裁定法庭的頒令要在半年後才生效,也就是特首可繼續違憲六個月。他的裁決可能是要在兩制相矛盾之下尋求變通,選擇淮南淮北的中間地帶。然而,最終恐怕還是向淮北傾斜。香港的「枳」化看來是大勢所趨矣。
逢周一、二、四、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