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東海大學中文系的三位學者,編了一本文集,二○○五年出版,叫做《海納百川》,並有一副題:《知性散文作品選》。書中收有我的散文《「鐵達尼號」上的真故事》,也收有一篇曹亮吉談論畢氏定理的文章。蒙書局寄贈一本,得以讀到該書,流覽了曹所寫的有關勾股弦的歷史文獻。
原來在上下古今三百七十家有關畢氏定理的不同證法之中,曹提到了幾個特別的例子:比如印度人的,達文西的,以及中國的等。我不由想起初中三年級時在台灣教科書上所學的傳了兩千多年的證法,也就是歐几里得《幾何原本》中所用的。我是十四歲時學的,卻記得非常清楚。
歐几里得的古法即是在勾股弦的三邊各做一正方形,這已是加添九條線了。還要再做三條輔助線,共十二條,方能證出a2+b2=c2。而其中有一加菲爾德法只加四條,變成梯形,可以巧妙地證出。於是我想起加菲爾德(JamesGarfield)不是美國最短命的總統嗎?美國選出來的總統,真是各行各業的各種出身,杜魯門是賣領帶的,列根是演電影的,而加菲爾德是數學家。他由被選上到被刺身亡,不到一年的總統命罷!
這幾年,我因為看了很多愛因斯坦的傳記,才知道愛氏在十二歲時,曾創過一畢氏定理的證法。也就是以一條輔助線,用相似定理證了出來。這個方法比歐几里得的典型證法簡單得太多了。
這三百七十家證法是全球各種文明所顯示出來的智慧,巧還是拙,我們不易比較。但就所加輔助線的數目而論,愛因斯坦只用一條輔助線的方法自然是第一。而加菲爾德的證法,用了四條輔助線。就簡單而論,或者僅次於愛氏證法,要考第二了!
這三百七十家的證法最少有三百七十個故事,雖彼此不一定有何相干,卻由畢氏定理串了起來。至少我對此感興趣。這不是單獨的科學,也不是單獨的人文。如想要溝通司諾(C.P.Snow)所說的科學與人文兩種文化,所需要的是不是注入這些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