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資產」一詞曾幾何時成為香港人的「夢魘」,隨着經濟及樓市復甦,樓價回升,令負資產問題得以解決,其間由於銀行業的劇烈競爭,供樓一族的按揭利息大為降低,加上負資產的問題大致解決,令大量的購買能力釋放,香港的樓市及消費市道亦好起來,人們已很少將負資產這個字掛在口邊了,不過,最近情況出現改變。
金管局總裁任志剛幾個月前開始再提及負資產,雖然任總每次都表示情況並未影響銀行資產質素,但重複的話出於重要人物口裏,自然會得到傳媒的不少報道篇幅。在樓市淡靜、利率自低位回升了不少之際,任總的說話便自然成為一股樓市冷卻劑。
傳媒報道引起誤會
過去一段時間,本地樓價雖因銀行追加利息太急而略為回落,但交投並不太多,按理不會出現負資產的憂慮,故任總多番強調銀行貸款質素並無出現問題,實是合理而公道的。然而,由於負資產個案增加這事實正影響投資者情緒,故任總早前終於解畫,明確指出負資產增加的主因是,過去一段時間一些創造了9成以至9成半按揭的物業,由於樓價回落,在銀行的帳面上已變負資產,不過,由於7成貸款以上部份的風險已購買保險,故銀行的風險並非大增,這個事實的解說非常之重要,亦理應令普羅大眾明白到負資產個案回升的原因,實在毋須恐慌。
令人意外的是,任總的一番話雖釐清了負資產個案增加的底因,但卻未有改變投資者的看法及偏淡的情緒,原因是傳媒的焦點並不放於原因解說之上,而是大事報道「任總對負資產增加感到不安」,任總不安,市民對負資產自然就更不安了。可是,實際的情況並非如傳媒所報道一樣,這可能是一場誤會。讀者若有從電視新聞報道或觀看任總在立法會小組會議的直播,會知道任總所言的「會令人感到不安」,若按其前文後理分析,即使單憑直覺,亦會知道任總所指並非其本人感到不安,從某個角度看,任總今次的說法是被錯誤解讀了,亦令其解釋負資產個案增加之原因達不到預期目的,且出現反效果。
香港人對「負資產」特別敏感,希望任總在適當的時機,盡快為市民發出一次清晰的意見,免得不必要的負面情緒瀰漫。
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