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家有睇「粵語殘片」或荷李活六七十年代的老電影。你會發現有一個特色,大多數內容上會有一個正面的訊息,或者可以講是「健康」的訊息。原因可能是當年電影是第一大媒體,背負着一個宣傳及教育的責任。社會上的資訊工具少,電影放一次能夠有數百人觀看,若果有心誤導,電影是一個不錯的愚民工具。
但隨着資訊媒體的改變,互聯網爆炸性的發展,電影的影響力已經大不如前。說教式的電影失去了市場,「講耶穌」的戲無人問津。電影變成一個純粹娛樂的活動。反而令創作人有更大的空間,娛樂行先,背後的道理你想講甚麼也成,或者根本無人知,無人理。只要編劇夠聰明,一定可以講自己想講的故事。
放下「健康」訊息及「講耶穌」的包袱後,各種各樣離奇古怪的情節人物開始出現,近年韋家輝的作品更發展出一大堆「病態」的角色。新作《最愛女人購物狂》內基本上每個角色某程度上都有或輕或重的精神病,創作上的難度十分高,有點類似西方劇場的「荒誕劇」。但「荒誕劇」的時空背景可以是完全抽離現實,「購物狂」建基在現代人消費狀態,一定是一個寫實的故事,所以難度更高。也真佩服韋生的功力。希望今年韋家輝可以有更大空間去創作他天馬行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