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waysonsunday:《魔笛》狂想曲

alwaysonsunday:《魔笛》狂想曲

李歐梵
美國哈佛大學榮休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客座教授

今年是莫札特誕生二百五十周年,舉世同慶,但各地慶祝的方法也各異。
一月二十七日──莫札特誕生日──晚,香港小交響樂團和香港電台第四台合辦莫札特的慶生音樂會,竟然也在會前唱起「生日快樂」的歌曲來了。我聽後不以為然,對朋友說:唱這首歌不夠創意,莫札特在天之靈也聽不進去,何不唱他的歌劇《魔笛》中的那段帕帕基諾和帕帕基娜的愛情二重唱?想莫札特聽到了一定高興。不料該場音樂會的壓軸戲就是這首二重唱!原來第四台主辦的選舉結果適時揭曉:港人最喜歡的莫札特作品就是《魔笛》。
太好了!《魔笛》真是老少咸宜,充滿了歡樂的氣氛,雖然是莫札特死前最後的一首歌劇作品,但絲毫沒有顯露窮途潦倒的情境。況且這齣歌劇的首演不在維也納的宮廷豪宅,而是在郊區的一家戲院,莫札特還帶了他的幼子親自去觀賞表演。據影片《莫札特傳》(Amadeus)的描述(且不管是否屬實),這本來就是給一般平民看的歌劇。
時過境遷,莫札特的全部作品都進入「高雅」之堂,成了古典音樂。其實應該是雅俗共賞的,每當我哼起那首帕帕基諾/基娜(連兩個角色的名字也像Twins)的二重唱,都禁不住拉着我妻跳起搖滾舞來!香港電台第四台的古典音樂節目主持人鍾子豪,也是在中學時代初聽莫札特的《魔笛》序曲才逐漸入迷的,和我一樣;不過他聽的是電結他版,「發現變化很多,每句句子雖然好長,但與搖滾樂每四個bar重複一次很不同。它是不斷變奏,不斷發展下去的。」於是他買回原裝莫札特唱片來聽,逐漸上了癮,走上音樂之路(見一月十五日《文匯報》副刊)。

而我則是在中學時代,每天中午休息時,學校的擴音器就會播出《魔笛》和《費加洛的婚禮》等莫札特歌劇序曲,時間一久,他的音樂也潛移默化進入我的「下意識」中去了。
以職業性的方式高調談論莫札特音樂的妙處,非我所長,我寧願把我心目中的莫札特用普通的語言說出來獻給大眾,與民同樂。因此才妙想天開,除了早已發表演說,並寫過莫札特可以養生論外,此次又不自量力,想把歌劇《魔笛》的故事改寫成武俠小說,說不定哪一位香港藝壇的奇才可以將之搬上舞台,甚至拍成電影,也未可知。故事大綱如下:
話說遠古之未來,奧國武夷山上狂風大作,有恐龍來襲,內中最兇之億年巨龍,把一個年輕王子咬在嘴上,即將噬而吞之。說時遲那時快,突然雷電交作,巨龍受電劈而斃,原來有三位美貌仙女及時趕到,勇救落難王子塔米諾,此時這位年輕王子早已嚇得魂不附體,昏迷不醒。三仙女見其貌如潘安,不禁個個生戀慕之情,都想學白蛇青蛇一樣還俗嫁給他。爭執不下,只好乘雲駕霧而去,歸報主子,原來此三女皆黑夜仙后之侍女也。
未幾塔米諾王子醒來,不知身在何處,卻發現腳邊卧着巨龍屍體,不禁大驚失色,又將昏倒之際,忽聞遠處有人唱歌,伴着風笛聲,徐徐而來,隨即見到一個似人似鳥的捕鳥人,邊走邊唱而來,名叫帕帕基諾,並自稱是殺龍大俠!塔米諾連忙上前謝救命之恩,不料背後三仙女突然又出現,大聲呵斥曰:「帕帕基諾,你又犯過!現罰你以水代酒、以石頭代饅頭,不許吃喝玩樂!」又唸起呪語,令帕帕基諾三緘其口──三日之內不得說話。三仙女與塔米諾依依難捨而別,行前留下照片一幀,卻是黑夜仙后之獨生女芭米娜的玉照,嬌小迷人,王子一望鍾情,恨不得立時與之結為美眷。

王子正意亂情迷之際,突見地上冒起一陣黑煙,原來黑夜仙后終於駕到,塔米諾及眾仙女連忙叩拜。女后曰其掌上明珠已遭魔王撒拉斯圖所拐,生死不明,故求塔米諾前往營救,如成功歸來,則以女相許。又命三仙女解除帕帕基諾之符呪,令其隨行,並賜塔米諾魔笛一支、帕帕基諾魔鈴一串,立刻啟程。又有三位仙童適時自天而降,在旁指引帶路。二人不敢怠慢,行行復行行,不到數個時辰,就見到遠處金光閃閃,乃撒拉斯圖之城堡也。
走筆至此,第一幕的故事才說了一半,因篇幅所限,只好賣個關子: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但如繼續說到第二幕,則故事的哲理味也漸濃,內容涉及十八世紀歐洲貴族之秘密「黑社會」的入門儀式(initiationrites),莫札特當年亦曾參加過一個黑社會,但此類秘密結社並非練武之用,而是清談啟蒙玄學,故此中學問大矣。然而如拍成電影,可以輔之以特技效果,一定老少咸宜,因此我先要列出這部影片的理想「卡士」,把各路精英一網打盡:
塔米諾──鄭伊健
芭米娜──梁詠琪(傳二人雖已分手,但演戲又何妨?何況還是莫札特的《魔笛》!)
帕帕基諾──周星馳(但我妻認為此是配角,星爺可能不願屈就,遂提名曾志偉,亦甚佳)。
帕帕基娜──吳君如(與曾志偉應屬絕配)
撒拉斯圖──黃秋生(據聞他也喜歡莫札特的歌劇)
黑夜仙后──鄭佩佩(《臥虎藏龍》之後,對這個角色一定駕輕就熟)
三仙女──Twins加上林嘉欣
編劇、填詞──陶傑、邁克
導演──胡恩威、林奕華
監製──成龍
配音──莫札特

這些明星都不會唱歌劇,怎麼辦?不要緊,可以乾脆改編為特技武打神怪片,把莫札特音樂以電子結他奏出來,作幕後配音。如仍願把莫札特的歌劇以廣東話唱出,則可演雙簧,並請香港歌劇團的總監莫華倫另組歌唱班子唱出來。
至於在下,當然也有表演慾望,只不過才華不足,只能演個小配角如撒拉斯圖殿上的祭師,在第二幕才登場,跑跑龍套,過過癮,則於願足矣。
──────────────
註:古典樂迷或入門者往往問我:此劇的唱片哪個版本最好?我的回答是見仁見智。最近閱某樂評雜誌,認為《魔笛》的現代演奏版本以蕭提(GeorgSolti)指揮的第二版為佳;以古樂器演奏出者則以Arnold?terman的版本為佳。該劇德文原名為《DieZauberfl?e》,唸起來較英文TheMagicFlute還好聽。初入門者會覺得內中帕帕基諾的說詞──大多是搞笑──太多,德文我也聽不懂,但可對照英文譯文或在腦海中改作廣東話來唸。此又與粵曲中的「數白欖」說詞異曲同工。
坊間如能找到瑞典導演英瑪褒曼(IngmarBergman)在七十年代拍的影片《魔笛》的DVD版,則是最佳入門版本,觀後必能心曠神怡。

被囚禁撒拉斯圖宮殿裏的芭米娜,受到嚴密監管。

塔米諾在尋找芭米娜途中吹響魔笛迷惑野獸。

經過重重考驗,塔米諾終於和芭米娜走在一起。
資料及圖片來源:第17屆澳門國際音樂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