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力整肅境內傳媒之際,美國民權組織「自由之家」(FreedomHouse)發表特別報告,披露中國箝制傳媒、打壓言論自由的三大「毒招」,當中包括監控報道內容、法律制裁敢言記者以及金錢利誘鼓勵自我審查等。報告並批評以國家主席胡錦濤為首的中國領導層,加強監控新聞內容及編採人員,以抵禦傳媒商業化、新聞人員專業化以及資訊流通全球化,對中共監控傳媒所造成的嚴重衝擊。 本報記者
「當美國總統喬治布殊去年十一月在日本京都,教訓北京要改善宗教及政治自由時,中國傳媒對他的講話隻字不提;亦沒有直播『胡布會』後的發布會;而中國傳媒報道布殊訪問所採用的,均是經過小心審查的新華社通稿。」該份題為〈非禮勿言:當代中國傳媒監控〉的特別報告,以布殊訪華的新聞為例,說明中國如何封殺敏感訊息。
不從中宣部 報刊或被停
該份由美國佛蒙特州米德爾伯里學院教授葉敘理(Dr.AshleyEsarey)撰寫的報告指出,中共手上的幹部任命權是強迫傳媒屈從的主要工具,而中宣部則是中共控制傳媒最重要的部門。中宣部根據中共領導層的吹風會,得悉官方口徑後,就以「宣傳通知」方式,通知地方宣傳部,再由地方宣傳部通知傳媒,「甚麼可報、甚麼不能報」。若記者拒絕屈從,後果可大可小,輕則要登報澄清,重則報章被刊、主編被免職。
報道太出位 失採訪獎金
報告指出,雖然中國憲法第三十五條規定,中國公民享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等自由,但這些自由卻被法律其他規定所限制。此外,包括中國《保密法》、《刑法》等一系列刑事及行政規定,亦進一步限制新聞自由,保密法更將保密範圍定得太廣,新聞工作者容易誤墮言論禁區。
報告指出,中國官方在過去兩年用國家保密條例打壓新聞工作者,包括《紐約時報》北京辦事處研究助理趙岩、湖南《當代商報》記者師濤等個案。
報告並指出,誹謗官司更令中國傳媒人心驚膽顫。隨着內地傳媒逐步商業化,花花碌碌的銀紙亦成為箝制記者的手段。報告說,若報道太過出位,當局未敢採用,記者有可能失去採訪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