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新藝術:投資潛力亞洲勝美國

理財新藝術:投資潛力亞洲勝美國

隨着世界的不斷發展,環球化愈來愈明顯,地球村已不再是遙遠的事。在投資的國度裏,我們要努力找尋經濟持續增長的地區,透過買入各種投資產品(主要為股票)來分享經濟增長的利益。2005年,日經指數錄得40.3%的升幅,而亞太區股普遍均有理想的表現,例如MSCI亞太指數升24.2%,而MSCI亞太(除日本外)指數則升20.9%。這些數據告訴我們,在今後的日子,投資者絕對不能忽視亞太區市場的潛力。

中國經濟發展穩步向前,國家積極推進改革開放,數據顯示,中國自1995年至今,實質國內生產總值增長每年均達7.5%以上(最高為2004年的10.1%,最低為1999年的7.6%),預期強勁增長勢頭將會持續。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雖然有所放緩,但仍然處於高水平;而城市化不斷擴大下,消費增長相當穩固。最新的國家發展重點是促進內部消費,這使該類股份踏入2006年後持續優於大市。
中國政府決心改革金融市場效率,2005年底至2006年初,A股市場的改革不絕於耳,法人股正式全面成為流通性股份,已進入最後倒數階段,A、B股的合併預料短期內亦將發生。上述種種因素,支持了中國A股市場過去一年的理想表現,上海A股指數於去年7月擺脫1000點水平後不斷攀升,目前企於1300點附近,升幅已達30%。

中日充當火車頭

日本的情況有所不同,但前景似乎相當樂觀。該國自上世紀90年代泡沫爆破後,經過十多年的休養生息,經濟似乎又再重燃動力。2004年實質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達2.6%,預期2005及06年亦將穩步上揚。日本的人口結構轉變,為其經濟帶來實質支持,隨着愈來愈多的戰後新生代加入退休行列,這批高消費力族群催生了新的服務及消費需求。
日本的企業基本質素不斷改善,銀行的呆壞帳有所下降之餘,新的借貸亦有所增加,這使投資者對銀行業的前景更具信心。有迹象顯示,日本的通縮壓力正不斷得到紓緩,個人消費信心加強了,而企業亦更樂意投放更多資本開支。
中國及日本現時是亞洲兩個最大的經濟體系,其經濟的穩步向前,將對整個亞太地區起着火車頭的作用,當中尤以中國為甚,主因中國政府致力促使內部消費,這將使各地區的商品及服務持續進入中國的消費市場。

印韓亦各具優勢

與已發展國家如美國比較,亞太區大都是發展中國家,這些國家近年積極發展經濟,中國的近30年的高速增長,是當中的表表者,印度亦正急起直追,在這兩個總人口超過22億的大國帶動下,整個亞太區的經濟呈現一片欣欣向榮局面。部份國家更透過把握自己的優勢,將經濟發展推向高峯,例如南韓在科研的巨額投資現時已進入收成期,為該國帶來巨額的外滙收入,南韓KOSPI指數去年便上升了53%。
其餘國家的經濟環境各有不同,但整體而言則穩健發展。例如澳洲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及能源,而基建配套亦十分完善,是商品價格攀升中的受惠者;泰國近年積極投資基建項目及吸引外商投入,經濟亦一片欣欣向榮;新加坡屬於已發展地區,但仍不斷尋找加強本身優勢及發展新經濟支柱的路向。

波動大風險較高

相對於大部份已發展地區的緩慢增長速度,亞洲地區的經濟增長顯得相當吸引。美國受困於雙赤,令到經濟增長不穩定因素增加。明顯地長遠來說,相比美國市場,亞太區市場投資潛力更佳。但投資者必須注意,大部份亞太區市場屬於新興市場,其市場波幅遠較成熟地區為大,同時較易受到如資金流向、政策變動等風險所影響。
荷蘭銀行「梵高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