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於上月發現今年首宗類鼻疽個案,患者是一名五十七歲居於大埔的男子,患者因發燒發冷入院後證實出現敗血症,病情好轉後又出現橫膈膜膿腫情況,現時情況穩定,但感染原因未明。有傳染病專科醫生表示,類鼻疽主要在泥土及水中感染,可致壞死性肺炎及敗血症,若延遲治療,死亡率可高達四至八成。 記者:梁洵瑜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發言人稱,患者於去年十二月初不適,感到發燒發冷,被送入公立醫院,院方發現患者出現敗血症,並驗出他帶有可致類鼻疽(Melioidosis)的伯克氏菌(Burkholderiapseudomallei),以抗生素治療後敗血情況好轉,但今年三月橫膈膜出現膿腫,但已驗不到該菌。患者現仍在留醫,情況穩定,已退休兩年的他,以前在中港兩地任職建築工作長達二十年,十五年前曾染上肺結核及矽肺病。該中心指出三名與患者同住的家人並無病徵,至今未能查出感染源頭。
類鼻疽病在港並非常見疾病,九九年至○三年共有八宗個案。去年則有一宗,患者是一名五十四歲女子,居於西貢,去年九月進入將軍澳醫院,治療後已康復出院。
一般不會人傳人
由於感染類鼻疽的伯克氏菌屬假單孢菌及屬革蘭氏陰性桿菌,此菌在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存在,會感染馬、羊、豬等動物及人類,流行於東南亞及澳洲北部的熱帶地域,其中新加坡每年約有六十多宗;台灣去年爆發九十二宗通報病例,其中七十五宗確定感染,十五人死亡。
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勞永樂指出,類鼻疽的潛伏期差異很大,可以數天、數周、數月,甚至數年不等;感染途徑主要由皮膚傷口接觸到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及水源。他指出「好多時大雨後將泥土入面啲病菌翻起嚟」,若皮膚有傷口都有可能感染,一般情況下不會人傳人,建議市民在郊外如接觸泥土,不要赤腳,尤其是長期病患者。
此病的臨床病徵有時並不太明顯,勞永樂稱,較常見會出現皮膚膿腫,或慢性肺炎,但有可能突變為急性肺炎,甚至演變成壞死性肺炎,病菌入血更可致敗血症,及時以抗生素治療,可減低死亡率。衞生防護中心資料顯示,若延遲治療死亡率可高達四至八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