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銀行調高服務收費,存款一萬元以下,每月收費由10至20元左右,激增至60元,增幅超過三倍,擺明不歡迎小額存戶,新收費服務更有歧視窮人之嫌。
對小額存戶投以白眼、關閉無利可圖的分行、服務質素下降,原因何在?據香港金融管理局的資料顯示,港元「貸存比率」於98年1月為114.1,但到05年12月,「貸存比率」跌至84.3,亦即銀行有100元存款,只能貸出84元。當「水浸銀行」,為了減省成本,把利潤極大化,銀行便千方百計提高服務收費,把競爭所增加的成本,徹底轉嫁到客戶身上。對於利潤微薄的小額存戶,更不惜採取「趕客」手法,大幅增費。
看深一層,造成今日的局面,其實是政府胡亂干預市場、取消利率協議的必然結果。小額存戶無疑是資源匱乏的一群人,當中甚至有不少貧困長者,他們沒有收入,要靠政府的長者津貼幫補生活。如今每月增加收費至60元,這筆錢,已可供他們三天食用。
干預市場一定有反效果
可以說,政府決定取消利率協議,就應該料到有此結局。官僚稱聲要打破銀行劃一利率,透過開放利率價格,讓小額存戶能夠多收一點利息。只可惜,政府的干預,不僅沒有收到預期效果,反而使最貧窮的存戶,成為干預的真正受害人,好心做壞事。
銀行家向有錢人源源提供貸款,卻不樂意跟窮人做生意,向沒有抵押或社會關係的人貸款,這種迴避風險的行為,還可以用理性歧視來概括。但如今銀行向小額存戶大幅提高收費、對小額存款視為食之無味的雞肋,不肯做一絲一毫的虧本業務,甚至乾脆趕走這些窮客戶,顯然是一種勢利歧視,並剝削了小額存戶的選擇機會,因為存戶每月所得的利息,根本不足以償付月費。
面對銀行肆意增費──也就是政府胡亂干預市場的後果,金管局認為,銀行大幅加費屬正常商業行為,卻對造成這種後果的政府干預隻字不提;消委會亦只懂得叫銀行保障小存戶的利益,卻不用對當日大聲疾呼,要政府出手干預,如今所造成的反效果負責,任由最貧困的小額存戶,用三天的生活開支,去繳付微薄存款的月費。
江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