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Daisy的電郵:「你好!看到你的專欄,知你們都希望創作完美不甘於平庸,但我一直都不明為何香港的樓宇外貌和內裏間隔大多千篇一律,沒多大變化而又不實用,連曬衣服的位置都安排在廚房?」
我有這樣的一對朋友:夫妻倆都是在中環上班的小中產。跟香港大部份中產一樣辛苦地儲錢希望置業安居。1998年他們在粉嶺沙頭角道買了一塊丁地,用一年時間建成了他們的DreamHouse,前園一大片青草地,當中一棵婆娑的影樹,白墻,落地玻璃窗,兩層樓高的客廳只有寬敞的沙發,兩列書櫃,三幅水墨畫和一室陽光。丁地原本可以建三層高共2100呎樓面,DreamHouse減去兩層樓高的客廳全屋合共只有千七呎。每天早上他們踏單車出村口乘專線小巴到粉嶺火車站轉乘隧巴上班。DreamHouse貴嗎?地價連建築費共400萬。相同的價錢可以買優質管理的紅磡海逸豪園800呎內園單位(樓望樓),又或是灣仔星街1號500餘呎的向海單位(實用面積約七成五)。
數年前我接待了一班來自德國和奧地利的建築師,他們驚訝於香港建築師的創意,竟然可以在700呎的空間,設計出三房兩廳一廚一廁,而且「發明」了獨特的建築語言,例如窗台(BayWindow)、較剪梯(ScissorsStaircase)等。當他們看見「碌架床」和「摺枱」的時候,他們讚歎:中國人實在是靈活多變的民族。同時他們又批評我們的建築密度太高,因為在德國,樓與樓之間的距離最少為h,h就是該新建樓宇的高度。
一位世伯退休之後移民加拿大多倫多,在史嘉堡(Scarbourgh)買了一幢花園洋房,千六呎外加前後花園,20餘萬加幣(港幣約150萬)。兩年下來他仍然常常迷路:「因為整個社區的洋房看來都一模一樣。」世伯這樣說。
以上是我看罷Daisy提問後的一點感想,非為自辯,亦不是對Daisy問題的直接回應,大家可以自由思考和判斷。
亦希望同業們以Daisy的問題自省自勉。
梁喜蓮
建築師
www.30sGrou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