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兩年的疲弱表現後,中國市場的投資者在新年伊始或會看到轉機。儘管中國已建立21世紀「世界工廠」的美譽,在過去3年又錄得每年約10%的經濟增長,但在過往幾年,中國股市的表現卻遠遠跑輸給其他市場。不過,踏入狗年,投資中國股市卻出現了多項好兆頭。
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數據顯示增長步伐凌厲。雖然2005年中國GDP增長僅為9.9%,略低於2003年和2004年分別錄得的10%和10.1%,但成長速度仍然驕人。事實上,經過去年突飛猛進後,中國的總產值已超越法國、英國和意大利,成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系。
然而,近年投資中國荊棘滿途。很多投資者以為高增長將會帶來豐碩的回報,但事實上,企業管治低劣、過度生產和公司管理層漠視股東利益等問題,導致投資者一次又一次失望。
經濟急速增長,令中國進佔成為全球其中一個主要生產國,同時身兼其他經濟體的顧客和競爭對手角色,不過,不少問題亦伴隨增長而來。
在很多行業,生產大幅增加以滿足需求,卻弄出供過於求的局面,導致盛衰周期加速,而過度生產已成為政府和投資者的關注重點。例如汽車業,汽車銷量自2002年急速攀升,不少分析員已預測這股升勢會持續下去,但料不到的是產能也告銳增。其他行業包括鋼、鋁、電池和消費品等,同樣出現生產過剩的情況。
隨着外資公司把生產線遷移至中國,以便從中國相對低廉的勞工和廠房設施中獲利,本土企業的產品質素也隨之提升。這些較高質素產品繼而吸引外國客戶,令中國的出口價值階梯不斷爬升。
出口價值階梯爬升
以吉利汽車公司為例,該公司上月便宣布將以一款「品質最佳、價格最實惠」的家庭轎車打入美國市場。對於熟悉中國出口的人而言,這正是中國公司開拓海外市場的不二法門。資訊科技供應商聯想集團是另一成功的例子。雖然以往這家公司在中國以外市場籍籍無名,但隨着去年5月購入IBM的個人電腦業務,目前該公司已是全球第三大電腦製造商。
這些公司不少已是環球市場上的競爭對手。也有迹象顯示,早前受盛衰周期困擾的行業,亦已出現轉機。很多行業透過更審慎調配資金、改善管理監控和愈來愈重視股東回報,令利潤顯著提升。
本土消費被視為穩定的關鍵,而推動本土需求的元素已就緒。過往中國人寧願把錢存放於銀行而不願消費的習慣,令國家經常帳急劇增加。
2005年中國的經常帳盈餘約為GDP的7%,反觀印度卻有經常帳赤字,約佔其GDP的2%。龐大的經常帳盈餘,加上政府和銀行收緊放款要求,導致可供消費者提取的存款大量囤積。但隨着工資上升,中國國民置業的承擔能力加強,銀行亦有充裕資金配合按揭貸款需求的增長。
工資提升推高內需
國內中產階級的湧現,將進一步刺激本土需求。工資持續上升,國內女性購買力水漲船高,亦為中國已發展地區帶來新的動力。這股趨勢早已在其他亞洲國家出現,從事化妝品和零售業的公司將受惠最大。
中國政府已削減多項農業稅,以提高農民的收入,並增加健康護理和教育的投資,希望藉此鼓勵消費,改變以往的儲蓄文化。
風險雖有未損前景
基建方面的開支亦告趨升,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籌備工作如火如荼,建造業日漸蓬勃。這應可創造約180萬個職位,直接投資額達160億美元。
儘管存在禽流感和出口過度依賴美國需求等風險,但中國的投資前景仍然秀麗。刺激本地需求的措施經已推行,料可紓緩盛衰周期的衝擊。因此在這個狗年,中國股市將可為投資者提供盈利增長可觀、估值合理和資金改善等理想投資環境。
LucyBernays 基金經理(亞洲)
恆昇基金投資
過往表現未必可作為日後業績的準則。基金經理在編寫本文時之意見,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