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Fund論市:中印作後盾 亞洲市睇好

談Fund論市:中印作後盾 亞洲市睇好

受到全球高科技產品需求及日本內需復甦所帶動,亞洲開發銀行在2005年底宣布,為中國及新興東亞市場的2005及2006年經濟增長訂下更樂觀的基調。
該行預測,中國在這兩年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分別為9.3%及8.9%;而新興東亞地區(包括南韓、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越南、柬埔寨及寮國)的增長則為4.6%及5.3%,遠高於原先的預測。由此可見,整體新興亞洲市場在2006年的增長潛力實在不容忽視。
事實上,在環球新興市場範疇內,亞洲股市在過去3年的表現一直遜於歐洲、中東、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令相對股值變得更為低廉,後市應可看高一線。

中國進口 區內稱冠

眾多利好因素之中,中國和印度所提供的強大增長後盾,是促使我們看好亞洲前景的最重要原因之一。中國經濟現正處於低通脹的增長周期,中國政府以最終需求更均衡為目標的政策,料會成為2006年本土消費的催化劑。
隨着國內需求日增,中國已冒升為區內最大進口國,在總體亞洲海外付運中所佔比例多達18%。中國對製造業產品需求殷切,對亞洲的繁榮影響深遠。人民幣若進一步升值,只會令這股趨勢更為強勁。
印度的人口結構,亦利好消費發展。中產階級的崛起,已開始形成一股新勢力,而國內經濟亦日益受惠於這股持續的消費熱。根據美國顧問公司麥肯錫估計,印度的消費市場將由2003年總值2500億美元,增長至2010年的4000億美元,晉身全球五大。與此同時,印度亦正逐步在高科技階梯上前進。據麥肯錫估計,印度資訊科技行業將於未來5年聘用多達900萬人,幾乎是現時就業人數的3倍。

改革股市 生機重現

至於股市發展方面,近年中國當局一直致力提升國內股市質素至符合環球標準,從而增強對海外投資者的吸引力。去年5月份,中國政府已推出國有股權分置改革,以加快重組步伐。此舉可減少政府對上市公司的參與,從而消除市場上的一大不明朗因素。在今年1月4日,中國政府更公布新政策,容許外國策略投資者向現有股東購買本地上市股份及上市公司所發售的新股,務求擴大外資對國內A股市場的參與,是為去年跌至8年新低的A股市場注入生機。
中國大陸投資界相信,當局將會繼續推行更有利市場的政策,務求吸引海外組合投資者,這顯然是一項十分好的發展。而北京當局亦深知,要加強投資中國上市公司的長期吸引力,這些政策實在不可或缺。
崔永昌
JF資產管理投資資訊總監
(www.jfa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