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通縮嚴格來說只得三次。最嚴重一次是美國三○年代大蕭條,歷時最長是日本九○年開始長達十四年的通縮。回歸後的香港亦曾經過長達六年通縮期,○三年香港通縮更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大通縮率最高地區。
通縮對普羅大眾最直接的意思是︰「賤物鬥窮人」。在通縮期間,物價不斷跌,可是伴隨通縮而來的衰退令人怯於消費投資。通縮是難纏的經濟病,情況就像流感一樣,永遠都只可以靠經濟體系本身的免疫力痊癒。美國、日本和香港當年感染通縮經濟病,部份是外來因素引發,但最重要的原因是本身的經濟底子出現問題,但是通縮過後的經濟痊癒卻往往是出奇的快和平淡。當○三年下半年香港開始步出通縮,不少香港人仍身在其中而不知,到了○四年中完全步出通縮,整個過程帶來的動盪極為輕微。
話說當年美國大蕭條後,英國人凱恩斯偏不相信經濟流感無可救之藥,提出了政府以開支來刺激經濟。凱恩斯的大政府主張很快在國際政圈中成為主流,加上社會主義主張,戰後整個世界都是大政府計劃經濟的天下,背後支持着大政府運作的寬鬆的貨幣政策,也帶來接着的動盪和嚴重經濟耗損。
五十年代的經濟學家誤以為輕微的通脹可以接受,經歷過蕭條日子的一代人,更加對通縮的日子有嚴重的陰影,所以寧願見着手上的鈔票貶值也支持持續的通脹政策。可是當時的人看不到,通脹的危害要比通縮可怕。若通縮是經濟流感,那麼通脹便是大政府毒癮。前者的預防方法,是保持經濟體系的健全抵抗力,而後者的預防方法則是永不要嘗試吸食第一口。
大政府和寬鬆貨幣的通脹毒癮一旦成為了國策,只會越來越深。世界各國在六十年代都成為了通脹癮君子,結果通脹後遺症越來越嚴重,亦無法得到根治。七十年代初,美國總統尼克森嘗試透過物價管制來打擊通脹,結果反而加劇了通脹的蔓延,接着的福特和卡特亦對通脹束手無策。最後到八十年代列根上場,以大刀闊斧削減膨脹不堪的大政府,再配合緊縮貨幣政策,經過了非常艱難的三年之後,通脹才得到控制。類似通脹毒癮發作在八十年代陸續發生,令到不少國家的財富被完全摧毀。
度過了通縮的特區政府,明顯是傾向凱恩斯的一套。最近有位經濟學家訪港,特區官員向他簡述了現在的香港環境。這位經濟學家聽取官員講解後的感覺是︰「特區官員大多信服凱恩斯的大政府,將在八十年代後就已經沒有人再談及的錯誤主張當經濟良方。看來香港的大政府在未來幾年還會再膨脹些呢!」
而且在聯繫滙率下,港元的命運完全由美國聯儲局操縱。過往二十多年聯儲局對打擊通脹絕不手軟,但新任聯儲局主席伯南克卻是有名的通脹鴿派,對香港未來的影響仍是未知之數。另外大陸由於錯誤的貨幣政策,通脹亦開始有失控的表現,更出現了蔓延到香港的迹象。
大政府、聯繫滙率和人民幣氾濫三個因素的混合影響下,現在香港的情況就有如一個自出娘胎便染上毒癮的嬰兒,繼續被餵哺有嗎啡的奶水,當問題發作時已經中毒太深。聯繫滙率和人民幣乃外因,所以特區現在惟有盡量還富於民和抑止政府擴張,幸運的話香港還有機會度過今次這一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