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梁洵瑜報道】市民如果手上有傷口,未包紮妥當便接觸鯇魚、鰂魚及泥鯭等魚類時要小心,因為這些魚類可能帶有罕見的海豚型鏈球菌(俗稱魚型鏈球菌,Streptococcusiniae),病菌可透過傷口入侵人體,導致感染該菌,造成蜂窩組織炎、關節腫痛含膿,甚或可致腦炎及心膜炎。本港於○四年有兩名老翁感染該病,兩人在感染前均在煮飯時處理過活魚,其中一人更常吃鯇魚、泥鯭及鯪魚。
需動關節手術放膿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學系研究人員繼於○一年首次在港發現兩宗海豚鏈球菌後,於○四年九月再有兩名七十歲老翁感染,即在四年間本港至少有四宗有文獻報告的個案,研究刊於《臨床微生物》學術期刊上。
該系助理教授黃世賢稱,七十一歲男子是患者之一,本身患有痛風性關節炎,入院時膝部及手腕痛楚,驗血後證實他感染了海豚鏈球菌,令他出現多位置性的痛風,關節含膿需要動手術放膿,以抗生素治療後康復。
該病人向醫護人員說,他在染病前曾於煮飯時處理過活魚,其常吃的魚類包括鯇魚、泥鯭及鯪魚。另一名有酗酒習慣的七十四歲老翁,於同月因右手手指腫痛入院及發燒,其手指出現蜂窩組織炎,抗生素治療十天後情況好轉,患者記得在烹調鮮魚時曾切傷手指。
○一年時本港首次發現有兩人感染海豚鏈球菌,兩宗個案均與處理過魚類有關。但由於該病不需呈報,故未能掌握整體感染情況,但相信感染者不多;而根據文獻紀錄,包括在美國、加拿大及本港等十七名患者中,七成六患者在染病前曾處理過活魚。
病菌入血可致腦炎
黃世賢說,此病菌主要經傷口侵入人體,令患者出現發燒、關節腫痛、皮膚發炎;多數患者的手上均出現蜂窩組織炎。曾有外國患者病菌入血導致心內膜炎及腦炎,若嚴重者相信可致命;但及早發現,一般抗生素可有效治療。
他提醒市民若手上有傷口應包紮妥當,如發現曾被魚類刺傷後出現發燒及傷口發炎,應立即求診。
海豚鏈球菌首次於一九七六年在美國的海豚身上發現,其後成為魚類重要的病原體,曾在日本、台灣及美國發現有紅鱒魚、銀鮭魚等受到感染而死亡,此菌並主要存在於鰂魚及盲鰽魚身上,是次研究令人相信連鯇魚、泥鯭及鯪魚等也可能帶有此菌。
最早一宗人類感染個案於九一年在美國出現,九四至九六年在加拿大有九人染病,但以長期病患、長者有較高感染風險,亞洲人在街市買活魚的習慣也會增加感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