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策裕理:「平錢」減少債市有壓力

晉策裕理:「平錢」減少債市有壓力

美國聯儲局上周一如市場預期再加息1/4厘至4.5厘,並暗示持續的加息政策有助平衡增長和通脹,然而,10年國庫債券孳息則維持在4.5厘,似乎對講話沒有太大反應。對於這個現象,聯儲局新任主席伯南克解釋,是因為市場有些投資者並不介意接受一個跟銀行存款一樣的10年期回報,至於這些資金來自何方?相信大家不難猜中──日本。
筆者相信伯南克的解釋是正確的,問題是,他沒有告訴我們這個現象可以維持多久。全球經濟能否持續增長,似乎就取決於這些「平錢」的去留,但如果大家近日有留意,必然知道日本央行正在努力擺脫零利率政策,而日本零售數據在過去幾個月已出現明顯的增長。如果日本真箇加息,平錢不再流往美國,伯南克的工作將變得更困難。
當然日本政府要由零息加到與美國10年國庫債券的孳息看齊,可能需要一段時間,但肯定的是「平錢」會隨之減少,但這不是正常的定律嗎?
全球經濟自2003年開始復甦,到現在已經有3年增長,歷史告訴我們,2006年將是一個緩衝期,這個緩衝期會歷時大約一年,其間增長會減慢但仍是正面,可是,別以為增長放緩,美國10年國庫債券的孳息便會隨之下調,相反,孳息每每會在這個時候急升,導致債券價格急跌。
為甚麼會有這個現象?筆者相信,是因為投資者消除了對通脹的戒心,認為經濟可以繼續健康成長而產生的結果。然而歷史也證實,緩衝期過後,環球經濟會重納升軌,直至機會成本上漲至10厘或以上。

亞債表現料遜西方

如果歷史真是重演的話,緩衝期的出現,將會是投資者沽售債券的最後機會,而筆者認為亞洲債券的跌幅會比其他債券為大,原因有二:
首先,亞洲缺乏對債券作出長線投資的大型退休基金,特別是在經濟上升的周期,資金會因追求高回報而忘記了風險,完全湧入股票市場,加上亞債一般流通量較低,因而往往會出現超賣的情況。
西方的模式則不一樣,因為大型退休基金的投資組合中,必須要加入債券平衡風險及回報,就算是在經濟上升周期,組合中都必須有一定的債券比重,形成有持續的基金買盤,西方債市的波動亦因而比亞洲低。

中韓可作經濟先鋒

其次,筆者相信今次緩衝期過後的經濟增長,將會由亞洲而非由美國帶動,當中中國和南韓都會是先鋒。中國上月公布了調整後的2005第4季國內生產總值,向上修訂至9.9%,反映經濟在宏觀調控後仍然強勁增長。毋怪乎數據公布後,股滙齊升,H股指數更衝破6000點,創出2004年以來新高。
至於南韓,去年第4季國內生產總值比第3季增長1.7%,是過去兩年最快速的增長速度,主要原因為內需市場強勁,南韓圜隨經濟上升至970.8圜兌1美元的8年高位,政府亦將今年經濟增長預測提高至5%,是自2002年以來最快的增長。
在中國和南韓經濟火速增長下,亞洲貨幣升值的壓力將會愈來愈大,屆時各國必須透過加息來冷卻過熱的經濟,亞洲債券將會首當其衝而遭到拋售。
投資研究部
晉裕環球資產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