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在雞年最後一個交易日已被偷步炒上,重上15700點水平。除了大藍籌股全面造好外,國企及紅籌亦錄得不俗回報。在國際金價再次上升的情況下,內地金礦股如紫金礦業(2899)和靈寶黃金(3330)的升勢更一浪接一浪。市場普遍預期狗年首個交易日會紅盤高收,可惜事與願違,上周三港股未能開出紅盤,加上多項利淡消息包括油價高位徘徊、加息周期可能延長,以及資金撤出香港等傳聞,致使上周港股連跌3個交易日。
從投資心理角度看,由於新春紅盤象徵着新一年有好開始,在投資者的期望帶動下,除非春節期間發生不利事件,否則一般會紅盤高開。翻看過去十年的恒生指數,在1996年至2005年期間,只有1996年未能紅盤高收,當中以1998年虎年的首個交易日最為強勁。雖然當時面對金融風暴肆虐,但由於港股已累跌了5000點,而且當年春節休市期間東南亞股市大幅上升,令恒指開市首日勁升1300點,單日升幅14.33%。
一般來說,新春港股的走勢,主要反映周邊股市的走勢及經濟事件。近年本港經濟的基本因素向好,市場預期今年仍保持不俗增長,加上失業率創多年新低,不少企業均計劃調升員工薪酬,消費者信心亦顯著回升,故估計新春紅盤升市也屬無可厚非。
另一方面,近年市場人士亦提出「春節效應」對港股的推動。有人認為,由於國內春節假期漫長,而港股只休市3天,故部份國內資金會流入炒中資股,推動大盤成交量上升。然而,若然投資者只是單憑「新春經常會紅盤高收」而入市的話,結果可能會很危險。因為新春升市不是必然的。
市場現象不是鐵律
除了新春紅盤外,市場上亦對港股的季節性走勢有不少說法。例如「聖誕鐘買滙豐」,就是說可在聖誕節前後買入滙控(005),等待每年2月28日公布業績日的來臨。
過往多年,滙控的業績總會為投資者帶來驚喜,故只要在之前一年的12月底買入滙控並持有兩個多月,便有很大機會獲利。其他說法尚包括「一月效應」、「國企股6月見頂」、「五窮六絕七翻身」、「黃金周買零售股」等,似乎都給予投資者不少憧憬。筆者更聽聞有人會於11、12月買入黃金基金,事關在季節性需求下,金價在聖誕及新年總會上升。
環境一變不再靈驗
當然,上述的說法部份有其根據,如「五窮六絕七翻身」,意思是港股在每年5月份開始進入淡季,6月就到達買賣兩閑的絕境,直至7月後才會出現轉機。香港大部份企業都選擇在每年的3、4月公布上一年度業績,並在8、9月公布中期業績。5至7月沒多少業績出台,股市沒有甚麼用來炒上的利好消息。
不過,投資者要記着,上述所說的只是市場上的一些現象,了解形成現象的背後原因更為重要。假如黃金周的來港旅客數字增長放緩,「黃金周買零售股」便未必是明智之舉;或者滙控的業績再難以帶給投資者驚喜,「聖誕鐘買滙控」也可能會失望而回。還有,甚麼「一月效應」、「國企股6月見頂」等現象,也不是每次皆準的。若然投資者抱着一博無妨的心態,也不妨一試;但若然投資者把這些現象視為必然現象,那就相當危險了。
莫健歡常務董事
凱萬資產管理(亞洲)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