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揹着大背囊上學的小學生中學生,書包內除了課本外,原來還有手機、MP3機、手提遊戲機。一項調查顯示,近半數受訪的兒童及青少年擁有手機等電子產品,當中年齡更有低至五歲,部份人的手機價錢高逾三千元。有兒童心理專家及社工稱,調查結果反映消費主義席捲年輕一代,擔心孩童價值觀被扭曲,凡事向錢看。 記者:蔡朗清、梁美寶
點蟲蟲熱線於去年十二月訪問了七百七十八名五至十五歲的兒童及青少年,了解他們使用手機、MP3機及手提遊戲機的情況;調查發覺四成九受訪者擁有手機、四成六人擁有MP3機及四成一人擁有手提遊戲機。
至於手機的價錢,四成受訪者稱一千元以下,但有一成六人的手機價錢高達逾三千元。至於手機用途,除「傾偈」外,最重要的功能是影相,佔三成三;發短訊佔三成二;用作MP3佔一成九;打機佔一成五。
兩成人稱學習因此退步
調查又發現,大部份受訪孩童(約四成)擁有的手機屬新機,僅使用三個月以下;兩成七用了半年;一成八用了一年;兩年以上的不足一成半。五成六受訪者稱每天傾手機五分鐘以下;兩成人傾約十五分鐘;傾約半小時的佔約一成二;一成人日煲「電話粥」逾一小時,當中逾半更高達兩小時以上。
至於擁有MP3的受訪者,五成八人每日聽半小時以下;兩成一人聽約一小時;近一成「由朝聽到晚」。調查又指,兩成半受訪者稱透過有關電子產品,可與朋友熟絡些;一成九人稱增加了自信;但亦有兩成三人稱學習因此退步;兩成人指花費多了;一成三人和父母少了溝通。
利用物質作為社交手段
負責調查的社工林玉清昨表示,部份受訪者的手機貴逾三千元令人吃驚,亦反映年輕一代消費主義氾濫,孩童使用手機並非本着向交母「報平安」的實際需要,而是人有我有及用來顯示地位。家長應向孩童灌輸正確的價值觀,擁有多少電子產品應與自信及友誼無關。
樂苗坊註冊心理學家周婉芬博士稱,現時年輕人受物質主義薰陶,擔心他們養成只管向錢看的價值觀,以及利用物質作為社交手段。
青年協會關心一線單位主任徐小曼補充說,不斷追求新款手機的主要是初中學生;建議家長購買手機等給子女前,應臚列限制條件,「好似超過夜晚十點唔可以用手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