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滋味

成功的滋味

劉紹銘 嶺南大學榮休教授

在香港大專院校任教,轉眼已過十年。暑假期間跟快要畢業的同學聊天,他們偶然問起若到美國念書,會不會受到「種族歧視」?以居留時間而言,我足夠資格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我在那兒生活,前後也有三十多年。但同學的問題,非常籠統,往往教人不知從何說起。令我感慨萬千的是,我在美國教書也有二十多年,「洋學生」畢業後到台灣和大陸繼續念中文的,為數不少,但從來沒有人問我,到中國人的圈子去生活,會不會受到歧視?

針對族群形象

我上面說同學的問題籠統,因為如果拿了美國護照就算美國人,那麼美國人是今天地球上層次最複雜的民族。誰是「典型」的美國人?「美國人」自己也不容易說清楚。
不久前在電視上看到李小龍的傳記片。BruceLee跟金髮女生談戀愛,論婚嫁時口口聲聲對未來的丈母娘說:IamanAmerican。誰料對方冷冷的糾正他說:Bruce,youareanAmericancitizen,butyouarenotanAmerican。你是美國公民,但你不是美國人。你要討我的女兒,甚麼條件都合了,不幸你生了副黃面孔。在這位「種族主義」的女人心目中,這位來日的「唐山大兄」只不過是舊日美國頑童口中的支那人:Chink,Chink,Chinaman,sittin'onthefence,/Tryin'tomakeadollaroutofsixtycents。且引高克毅的譯文對照一下:「清,清,支那人,坐在籬笆上,/手頭六毛錢,要想賺一塊。」
一般而論,像李小龍岳母那類美國人,對異族的歧視,都是出於根深蒂固的「定型」偏見。這種偏見,針對的都是族群形象。正因他們在電視或電影看到的華人,沒有幾個看來是「上國衣冠」,他們才給你劃分界線。
美國當然是充滿歧視的國家。舊日東岸的「五月花」後裔,把波士頓以西的同胞都看作鄉巴佬。主日崇拜的信徒避忌猶太人。白人鄙視老黑、老黑瞧不起波多黎各不黑不白的化外之民。口操Britishaccent大西洋彼岸的新移民,又受不了美國東岸暴發戶冒牌貴族的言行。

崇拜成功人士

幸好美國人的偏見只死盯着族群。他們對「個體」價值的認識,倒有「天下為公」的氣概。這可能跟他們崇拜「成功」的心態有關。成功人士的面貌,是沒有種族、膚色和血統之分的。像貝聿銘(I.M.Pei)這位現代主義「天皇」建築師,未成名前是Chinaman,成名後是Chinese-American。在李小龍岳母這類美國人心目中,可以如此類推的「同胞」,自然還有像馬友友這類成功人士。這類美籍華人身上流的汗水,透發着他們喜愛的香味:thesweetsmellofsuccess。
我前面說過在美國教書多年,從未有「洋同學」問過我,到中國人的地方生活,會不會受到「種族歧視」。他們實在無此必要,因為他們自己知道,金髮碧眼的「族群」,在中國人的地方很吃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