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薯片、油條等油炸食物內含或令人類致癌的丙烯酰胺(Acrylamide),食物環境衞生署正與消費者委員會合作抽驗市面上八十款食物的丙烯酰胺含量,預計年中有結果。食環署高級化驗師(食物研究化驗所)鍾偉祥昨日表示,愈薄、愈脆、愈深色的油炸物,丙烯酰胺含量就愈高。港人每天從食物中吸取丙烯酰胺的份量相等於日食六至七包炸薯片,雖然份量仍處於安全水平,但由於熱量驚人,對健康仍有影響。 記者:雷子樂
鍾偉祥稱,根據食環署於○三年的調查及瑞典全國食物管理局於○二年的研究發現,炸馬鈴薯片、炸芋角、油條等油炸食物均有較高含量的丙烯酰胺。他解釋,馬鈴薯等含有天門冬酰胺這種安基酸和還原糖的食物,經高溫烤、油炸處理後就會產生丙烯酰胺。
與油炸溫度有關
丙烯酰胺的含量多寡,取決於油炸的溫度、時間、食品的產地等不同因素。研究證實食物油炸時間愈久,炸得愈薄、愈脆,就愈高危。鍾偉祥舉例稱,每千克的馬鈴薯薄脆,含一千五百至一千七百微克的丙烯酰胺,而每千克薯條的含量只是一百至三百四十微克;中式賀年食品的丙烯酰胺含量則不高。
食環署估計香港市民每日每千克體重約吸收零點三微克的丙烯酰胺,仍較西方約吸收零點八微克的水平為低,兩者皆屬於可接受的安全範圍。不過,以香港男士平均體重約六十六公斤推算,一個正常成年人每日攝取丙烯酰胺的份量,相等於日食六至七包薯片。
年中有化驗結果
醫學會會長蔡堅指出,科學界雖仍未能證實丙烯酰胺可令人類致癌,但每日進食相等於六包薯片份量的油炸物,等於吸收了極高的熱量,對健康仍有影響。所以他建議市民多吃蒸、烚的食物,少吃油炸食品。此外,研究又證實咖啡粉同樣含丙烯酰胺,蔡堅建議每人每天不宜喝超過四杯。
食環署與消委會的聯合化驗,將於今年年中有結果,屆時會公布多個品牌食物的化驗結果,以促請生產商改善其生產食物方法,以減少生產食物時產生丙烯酰胺的風險。丙烯酰胺被國際癌症機構評定為可能令人類致癌的物質,主要是經油炸的澱粉質食物呈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