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加息陰影所影響,港股上周五急挫261點,但昨日已收復部份失地。值得留意的是,上周五的跌市中,藍籌的成交明顯上升,反映低位開始有承接力。散戶對藍籌的升跌似乎不大多關心,因為國企才是他們獲利的焦點所在。在國壽(2628)及中石油(857)急升下,令H股指數重新「振作」,短線國企似乎仍欲罷不能。由於本周五恒指服務公司公開討論恒指及H指的成份股變動,市場開始追炒此概念。市場憧憬建行(939)最大機會被納入H指成份,因此在周五前,建行仍有可塑空間。
上周五一直落後的公路股終被炒上,目前論落後的國企股,非國內電力股莫屬。我認識不少投資者,都買入了電力股等食胡,希望有朝一日資金會追落後炒此類股份,但電力股都像被人點了穴,究竟問題何在?
國內電力股之所以嚴重落後,有人歸咎於燃料價格高企,但實際情況未必如此。事實上,儘管近日煤價高企,但對國內各大電力供應商實際影響有限,原因是它們對燃料供應商有絕對的討價還價能力,燃料成本仍在控制範圍之內。好像早前國內舉行的年度煤炭採購會議,煤礦供應商要求加價5%,但各大電力供應商拒絕了該提議。對於此局面大家不應感到出奇,因為電力供應商目前仍是國內最大的煤炭買家,每年消耗全國產量5成以上,因此它們絕對有議價的籌碼。
供過於求前景欠樂觀
另外,國際煤價、運費及進口關稅正在下調,加上未來時間國內煤炭供應會續升,因此電力供應商面對燃料上漲的威脅根本不大,所以國內電力股仍然跑輸實有其他因由。
第一、目前電力供應商要提高電費的能力有限,加上未來時間料會出現供過於求的情況,整個行業的可塑空間不大,即使是較優質的華能(902),瑞銀只將其目標價提升至5.35元,反映市場對電力股前景並不十分樂觀。第二、就個別股份而言,它們亦有其本身的問題,以大唐(991)為例,上月已表示會耗資234.4億元人民幣投資一個籌建中的核電站,平心而論,現階段才投資核電,未來時間的資本開資絕對不菲,而數年之後才見收成,現階段投資吸引力不高。整體而言,國內電力股即使是炒落後,可憧憬的空間不會太大,如果是等待食胡的投資者,則不宜寄予厚望,有微利已是可喜可賀。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