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蔭權在電台節目中說︰「立法會監察不能過界,不應變成政治掛帥。」立法會功能從來都不只是一個監察組織。就算是確立行政主導制度的基本法,亦沒有完全抹殺立法會否決行政機關政策的權力。曾蔭權的講法其實早已超越了行政主導思想,是赤裸裸行政霸道主張。
若說特區政府希望將政治摒除於立法會外,倒不如說曾蔭權抱怨行政機關未能完全控制立法會。其實曾蔭權的心底話是︰「立法會只可以做塘邊鶴,得閒無事喧鬧一番還可以,但是其他事情就應該絕對順從政府行政機關的意願,不應該為統治香港的行政機關製造麻煩。」難怪一眾司局長早前會不顧身份,破格為民建聯站台。
將立法會貶低成一個無實權監察機構,除了反映行政霸道心態,更加是對政治現實無知表現。立法會怎可能不談政治?世界上所有真正奉行分權制衡的國家及地區,都接受了立法機關是政治活動中心。這種政制設計亦是為了避免政治因素過份滲入行政及司法制度。
所謂政治掛帥,其實就是不講理性「對人不對事」的態度。毫無疑問,社會普遍對「政治」二字有負面觀感,亦解釋了為何曾蔭權選擇以「政治掛帥」這形容詞來貶低公眾對立法會的看法。可是當曾蔭權指摘立法會「政治掛帥」,千萬不要忘記其實他本人亦已經身在政治擂台中。將政治人物立場標籤化等小動作,亦是當今政府常用的伎倆。政府07/08方案被否決之後,各司局長和親政府政客紛紛將民主派打成「反對派」,何嘗不是「對人不對事」?在香港這個文明自由社會,政治怎可能迴避?
無論政府如何強政勵治,只要人有獨立思想空間,社會上就會出現不同見解,而不同見解的互動就是政治。除非政府連人民自由獨立思想都完全佔據,否則社會上就必然有政治問題需要解決。在蠻荒社會,不同意見透過暴力得出結論;在文明社會,不同意見透過政制內的機制解決紛爭。當社會容許政治因素在和平有序地反映在立法機關內,其實對整體社會穩定亦有正面作用。
曾蔭權此番言論明顯是為討好北京主子。倘若中央政府當真對這種政治見解受落,代表了當權者仍然虛妄地以為強權可以壟斷政治,這不但是香港人的一大憂慮,亦是對整個大陸共同面對的一個問題。事實上,沒有一個文明社會當中可以有單一的強政能夠完全降服所有不同意見,若希望見到大陸步向文明,政治就是無可避免的一個現實。所以出於良好主觀願望,我們希望曾蔭權今次是捉錯用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