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拜年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但往往費時耗力,令手機短訊拜年近年大行其道,北京市民在今年春節假期就發放了七億多條拜年短訊。不過,短訊拜年蜂擁而至,也令不少市民感到尷尬,甚至希望明年不受困擾。 《廣州日報》/北京《法制晚報》
身為公務員的北京市民劉煜東表示,與過去以明信片拜年、寫信拜年、上門拜年,或電話拜年等形式相比,手機短訊拜年最不冒昧、最不唐突,亦最省時省力︰「短訊拜年最重要的是,說你最想說的話,用簡單的語言表達你真摯的情感」。二十七歲的張敬化也認為,收到手機短訊表示對方記掛、關心你︰「只要對方是出於真心的祝願,不管是不是複製的,我覺得都很好,都很暖心。」
北京電訊商 進帳7200萬
據北京移動及北京聯通兩大電訊商的統計,北京市民在年廿九至初五期間,共發放了七億二千萬條拜年短訊,估計為兩大電訊商帶來七千二百萬元進帳,其中在年廿九一天,市民就發放了三億條短訊。
雖然手機短訊拜年相當便利,但同時亦引發出不少尷尬。在貿易公司工作的魏澤霖表示,自己由年初一至初七共發出四百多條短訊,其中主動發出及回覆對方的各佔一半。但他指,在近二百條回覆的短訊裏,約有五十條是在不清楚對方身份的情況下回覆發出的。他指在通訊錄裏查不到對方的身份,又不好意思打電話查詢,怕尷尬惟有迷迷糊糊回覆對方了事。
過於公式化 複製忘改名
也有不少市民表示短訊拜年已變得過於公式化,為了禮尚往來,反使他們疲於複製、發放短訊,「春節短訊現在就是一個勁的複製。」像魏澤霖在年初一就收到一個這樣的短訊︰「謹祝吳小姐新年快樂,萬事如意。」他在追查後才發現,對方在複製發給他的短訊時,忘記更改稱謂才出現這種尷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