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黃大仙祠曾受災劫,一度被禁開放予善信參拜,又遭戰火洗禮,更險些遭拆卸改建為廉租屋。該祠一直贈醫施藥,更是日軍佔港時港人的心靈慰藉,由當初竹建小廟發展為華殿式建築,香火鼎盛。
黃大仙,原名黃初平,少年時候,家人讓他去放羊,後來牧羊時隨着道士到金華山洞中修煉,最終得道,別號赤松子。一九一五年,廣東西樵普慶壇道長梁仁菴及梁鈞轉兩父子來港,先後在中環及灣仔等開壇闡教。二一年,他們稱獲黃大仙降乩啟示,竹園村屬「鳳翼吉地」適合建廟;祠廟初期規模簡單。嗇色園亦正式成立,但該祠只讓道士及家屬參拜,至三五年才開放讓公眾參拜。
險被收地建廉租屋
四一年,日本軍機轟炸啟德機場,但大批市民仍湧向不遠處的黃大仙祠,希望獲庇佑;道士亦為災民供茶水糧食。日佔期間,黃大仙顯靈傳說甚多,如日軍曾入祠欲強搶「飛鸞台」三字橫額,但一動手便失足跌下;日軍又已列該祠為軍用機場擴建地,但最終沒有成功。
四五年香港重光,黃大仙祠有大批善信參拜,但四八年突被當局指按《廟宇條例》是私人場地,因參拜遊人太多需關閉。
五六年,政府欲收回該祠土地,發展為廉租屋邨。嗇色園請求當局讓該祠轉作對外開放,條件是公眾入園需交一毫,並撥予東華三院作學校經費;結果,黃大仙祠全面對外開放。
黃大仙祠所在地六九年命名為「黃大仙區」;七三年九月,全新大殿落成,祠廟從嶺南民宅式建築,成為富麗的華殿式建築,香火日益鼎盛。嗇色園也發展成宗教慈善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