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誦與認識 - 陳之藩(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工程系榮譽教授)

背誦與認識 - 陳之藩(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工程系榮譽教授)

背誦與認識原是兩回事,我從一首詩裏悟出來。
大概九歲左右我就背這首詩: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上中學時,聽廣播裏的相聲,說這首詩應吃瀉藥,應把「時節」、「路上」、「借問」及「牧童」都去掉,變成五言。這是相聲,還是真有理,我困惑了幾年。
上大學時,是在抗戰時的陝南,宿舍是草棚,住了很多同學。在睡之前,大家常談同一個話題而起爭論。有一天談到這首詩。季節既名曰清明,應是氣既清而景又明的,怎麼會雨紛紛呢?此詩不合邏輯,自相矛盾。於是我對此詩的概念,又為之一變。

二十多年前罷,我正在中文大學教電子及控制學。楊振寧教授來校作演講,我當然盡量去聽,有一位電子系的同學也去聽。聽完回到系裏,這位同學忽然找我問:「楊所講的『相』(Phase)我全會算,但我就是不懂『相』的物理意義!」我聽後,真是氣急了,就說:「你是電子系而又快畢業了,怎麼會有這類問題!」他看我簡直是開罵了,也生起氣來:「我真不懂,『相』為什麼那麼重要?雖然我完全會算。」我們爭論了一陣以後,心想總該為他解答後,才好責備。怎麼樣可以用最通俗的語言,來說清楚「相」的意義。為答覆他,大概我想了三天。在第三天,我找了這位同學來:「你知道『清明時節雨紛紛』那首詩罷。」他接着背出下三句。我隨後用這首詩來解說「相」。
「一年分二十四個節氣,即: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榖雨、立夏…立秋…立冬…冬至、小寒、大寒等。從這些節氣名詞來看,好像全屬農業,所以農人總用農曆的節氣。我們現在也用這些節氣的名字,刻在一個錶面上。因為錶面有十二個字,而一年有二十四個節氣。倒是很容易刻。如果把「立春」放在「12」的地方,那麼「驚蟄」標在「1」字地方;「清明」標在「2」字等等而「立春」又回到了「12」!錶面的時針轉一圈相當於節氣轉一年。
「如此,就接上楊教授用錶的時針來講的『相』了;他的物理理論也是以『相』為基礎的。這個比喻我是想了三天,忽然悟出的。是粗糙了一點,其原因是一年365天,而錶的一轉只有360度。
「那麼,本該天氣清而明的,卻雨紛紛了;也就是下一個節氣的『榖雨』超前到了。在中國的醫學或科學上,不論超前(Phaselead)或落後(Phaselag)都是時令不正,會有災變發生。該冷時不冷,該熱時不熱,生物不能適應,植物可能枯死,動物可能鬧起瘟疫來。而我們控制學上常以改換「相」為利器來糾正系統以利正常運行。……」
上周又有個同學告訴我說:祖父告訴他,明天是『大寒』。我把三十年前的話幾乎又重說了一遍。
然而,一句兒時所背的詩,它的意義對我而言竟變了這麼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