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爾摩斯譯名及其他 - 陸俠(媒體工作者)

福爾摩斯譯名及其他 - 陸俠(媒體工作者)

劉紹銘先生在〈譯名外一章〉(一月八日本版)中稱讚《英漢大詞典》沒有把大偵探SherlockHolmes按規範譯成「霍姆斯」,而是保留了習慣的譯名「福爾摩斯」。
據介紹,福爾摩斯偵探小說最早譯入中國,是光緒二十二年(一八九六)上海《時務報》刊發的張坤德的四篇譯文,比日本首譯福爾摩斯探案要早三年。當時的題目是「歇洛克呵爾唔斯筆記」。八年後出版的周桂笙譯本福爾摩斯探案集,仍譯為「呵爾唔斯」。但一九一六年上海中華書局刊印程小青等人譯的十二冊《全集》,已經譯為福爾摩斯了。其間從何時起改譯為福爾摩斯的,我尚未考證出來,但我想始作俑者一定是福建人,因為福建人F和H的發音是反的,所以才會譯成福爾摩斯,此前譯為「呵爾唔斯」的張坤德和周桂笙都是江南人。

這裏有個有趣的現象,從以前沒有統一的譯名,往往可以發現該譯名的誕生地。劉先生文中提到「屈臣氏」,這三個字只有粵語才發得出Watsons的音來。西歐人名中常見的John,中文譯為約翰,大概也是根據粵語發音吧,普通話這兩個字的發音與John簡直是風馬牛。而sofa這玩意一定是從上海入關的,譯名「沙發」的滬語發音最接近原文的發音。
另外有一些譯名雖然不「規範」,卻很有個性,能看出譯者的性格情趣。如徐志摩把義大利名城Florence譯作「霏冷翠」,就很有詩意。錢鍾書在《圍城》中把英國詩人T.S.Eliot譯做「愛利惡德」,頗具嘲諷意味,似乎錢氏對此公很不屑。七十年代末錢鍾書訪美,有人問及此事,錢氏回答說:「Eliot的聲譽,不會因為我的惡諷而受影響,我在《圍城》中所笑的,是模仿《荒原》體的劣詩,並不是《荒原》本身。」錢鍾書早年把文學批評家Satayana譯為「山潭野衲」,稱讚他多才多藝。從這兩個譯名本身,就能看出譯者的褒貶好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