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訊四圍炳:監管濫發訊息成效拭目以待

傳訊四圍炳:監管濫發訊息成效拭目以待

筆者相信,絕大部份電話/流動電話用戶皆曾被不明來歷的電話滋擾,例如某某醫療機構或某某以調查為名的促銷活動;更甚者往往出現在開會或工作期間,直接影響工作和生產力;電子郵件的用戶更經常收到沒頭沒腦的電郵,有推售電腦軟件、銷售壯陽藥,更有來自某非洲小國的人說可向你轉帳巨款,騙人入局洗黑錢等。因此,前工商及科技局局長曾俊華選擇在轉職前宣布建議監管濫發訊息,實在獲得不少掌聲。

參考各國考慮周詳

筆者閱讀過諮詢文件摘要(全文有80頁),感覺政府今次實在做足功課,政府曾仔細研究過各地法規,考慮也周詳,值得一讚。筆者過去數年寫過不少有關這個題目的文章,提出的問題大都有所觸及。不過,仍有幾點值得思考。
一)政府只管「商業電子訊息」,換言之是否容許了「政府、政黨、宗教團體、慈善團體、公司或其他人士所發出的非商業電子訊息」的濫發訊息呢?筆者每天都收到甚麼甚麼學會發出的電郵,既不知其來源,也沒有退出的方法?況且,該某某學會的電郵,會否內含商業的訊息呢?

灰色地帶仍然存在

二)政府建議所謂「選擇不接收」機制(opt-out),即是當你沒有向發訊人叫停時,對方便可繼續發出訊息。當年電話公司推出來電顯示也是用了同一方法;目前電訊管理局處理濫發傳真時,也有一個「不收傳真名單」,但這個機制實施了一段時間,有否有檢討成效呢?閣下的傳真機是否仍每天收到垃圾呢?一旦由商用為主的傳真延伸至家用的電郵,香港人是否接受這種「唔出聲便當你接受」的做法呢?
三)政府今次提出的建議,仍然有很多地方管不到,最明顯是跨境活動。若政府的措施有效,受影響最大的是本地的中小型企業;政府為了減低影響,才推出「選擇不接收」。不過,以香港為基地的濫發訊息經營商來說,最多是離開香港,在全球化的互聯網下總有它們的容身之所。
總的來說,政府的建議美其名是一個平衡各方利益的方案,但搞得不好分分鐘變成一個吃力不討好的政策。他日消費者發現濫發訊息仍然存在,只會怪政府執法不力。還有,執行建議的措施非易事,動用不少人力物力,屆時又不知要用多少公帑?
侯聯貴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