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新藝術:資產配置決定投資成敗

理財新藝術:資產配置決定投資成敗

先問讀者一個問題:是甚麼因素決定投資回報呢?是選中優質股、買賣時機,還是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地區投資呢?答案可能令人感到意外。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影響投資報酬最大的因素就是「資產配置」,影響程度高達91.5%,其他因素的影響不足10%。

事實上,資產配置除了讓不同的投資者享有在特定風險要求下的理想回報預期外,亦能有效消除風險。
在金融理論中,風險包括兩大類,其一為市場風險(SystematicRisk或MarketRisk)──例如股災、經濟衰退、通貨膨脹、利率狂升等。這種風險,投資者沒有辦法可以防止,也不可能用分散投資法來減低風險,是不可以避免的風險。
另一種風險類別為特定風險(UnsystematicRisk或SpecificRisk)──例如上市公司的擴展策略不成功、公司員工罷工。這種風險是可以用分散投資法來降低,以減少損失,是可以規避的風險。例如閣下買入數隻沒有關連公司的股票,當某一公司因債務纏身而令股價受壓時,其他你所持的股票並不會有直接影響。

分散投資箇中精髓

資產配置能夠規避無組織性的風險。所用的道理及原則,就如莎士比亞名劇《威尼斯商人》中的一句對白:「我所經營的買賣,從不寄託在一艘船上,也不集中於一處地方。」簡而言之,資產配置的精神,就在於分散投資(Diversification),即將資金分散於多種不同類型的資產。
如何找尋最適合自己的投資組合?首先,我們可以將國內外股票、債券、另類投資包括商品、外滙及地產投資等不同風險與報酬類型的資產,以「相同風險下,預期報酬最大」或「相同預期報酬下,風險最小」作為篩選的準則,而這些組合在報酬/風險關係圖上所描繪出的曲線,便是「效率前緣」(EfficientFrontier)。對照風險類別,就能在效率前緣上找出最適合你的投資組合。
假設你將100%的資金投放到債券,並假設債券的標準差及回報分別為6%(σ1)及5%(R1);相反,如果你只將70%(w1)資金投入債券,其餘30%(w2)資金投入股票﹝假設標準差及回報率分別為12%(σ2)及10%(R2)﹞,假設債券與股票的相關係數為0.3(r),則後者的組合回報率將為6.5%(Rp),而標準差則為6.3%(σp)。因此,透過分散投資,回報會較單純投資於債券為高,但風險只是略為增加。
組合回報率:Rp=w1R1+w2R2
投資組合標準差(σp)(見表):

為甚麼不同的資產配置,能有效降低風險,並維持合理的回報率呢?這主要是因為各種資產的相關系數不同所致。相關系數(CorrelationCoefficient)的數值介乎-1至+1之間,-1表示兩種資產不論在任何情況下,波動方向都是相反的,而+1則表示兩種資產不論何種情況下,方向都是相同的。從組合管理的角度出發,只要相關系數不等於1,便能有效降低風險。上述債券與股票投資的風險回報例子便印證了這一點。

資金有限亦有對策

對於個人投資者而言,要有效地做到分散投資,需要動用較多資金,否則難以在各種股票或債券等資產之間作出有效的資產配置。然而,只要透過投資於不同的基金或結構性產品,便能克服這個投資金額有限的問題。由於基金或結構性產品的入場費不高,但產品本身已分散投資於一系列股票或債券之中,因此通常能有效地達到分散投資的效果。
適當地把資產分散投資雖可避免特定風險,但投資者需注意,市場風險是沒有辦法防止的。
荷蘭銀行「梵高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