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疏忽 - 陶傑

小疏忽 - 陶傑

雖然當全城高級知識分子在熱論《斷背山》的時候,閣下還在研究鞏俐和章子怡演日本藝伎像不像,在瞬息萬變的流行作品潮流中,有如在效忠煲呔曾的新年代還在迷戀董建華的極Out感覺,但是「藝伎問題」還是一個很性感的話題。
中國女明星演日本藝伎,為什麼硬是把人家的「精緻文化」糟蹋成珠三角夜總會的小姐媽媽生水平?荷李活的編導搔破了頭也不明白:日中兩國演員同是亞洲人,為什麼中國演員演不好日本的藝術角色?
在英語世界的影壇,英國演員演美國人物,或美國演員演英國人,都是家常便飯,像英國的安東尼鶴健士在《尼克遜》中演美國總統尼克遜、美國的茱迪科士打在《安娜與國王》中演英語宮廷女教師安娜、美國的桂莉芙柏德露在《寫我深情》中演莎士比亞的貴族夫人情人、美國的尊尼特普在《小飛俠前傳》裏演蘇格蘭劇作家占士巴利。

雖然隔一個大西洋,不但英美演員血濃於水,而兩地都有一個龐大的知識中產階層,兩地都有言論和創作自由,英美的觀眾,可以接受你的明星演我的歷史人物,或由我的演員扮你的政客巨星,彼此互相寬容、互相欣賞。
雖然偶爾會出現一陣影評人的嘲弄,例如茱迪科士打極力學習十九世紀維多利亞時代的英格蘭口音不太神似,露了一點紐約的老底;而當尊尼特普滿口的蘇格蘭腔的時候,他在加州的女影迷也會一陣哄笑,但你扮我的人,我演你的角色,幾十年來不但稱職,而且還有許多難忘的角色。
一部電影商品,就可以在北美、英國、澳洲、紐西蘭風行無阻,開拓廣大的市場,背後只有一個原因:英美之間,二百年來雖然也有過戰爭,畢竟攜手進步;雖然彼此不無心病,但惺惺相惜,而且明星演員,氣質相近,因為其中一方沒有經歷過類似「文化大革命」之流的反智浩劫,就像一杯U形的水,兩個玻璃筒的水平面是一致的。
但是日本和中國不一樣,從明治維新和洋務運動開始,這兩個國家就永遠告了別。中國的女明星,無論如何努力,當然演不好日本的藝伎,雖然讓日本的宮澤里惠來演青年的宋慶齡,日方會綽綽有餘。
《藝伎》的編導,推己及人,就是少做了這一點點研究功課,就差那麼一點點,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