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積極修葺港方無意發展

中方積極修葺港方無意發展

充滿歷史情懷的中英街成為深圳市政府發展旅遊的重點項目,深圳市同時向國家有關部門申請將中英街界碑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香港的忽視情況成強烈對比。
沙頭角商會主席曾玉安表示,香港政府對發展中英街一帶的旅遊事業十分消極,港方禁區很破落,反而內地將中英街修葺後,另有新貌。他建議可將現時的檢查站由石涌凹,移往中英街口,讓區外的港人進入沙頭角禁區購物遊覽。

七塊石碑為標誌

遠自一八九八年,清廷被迫簽訂《拓展香港界址專條》,從深圳灣到大鵬灣的沙頭角劃一直線為北界,將北界至九龍界限街的廣大土地及附近二百多個島嶼租借給英國,租借期為九十九年,英國人稱這塊新地佔的土地為「新界」。
沙頭角內的中英街大約長二百五十米,位處中英兩地的交界,左側為華界,右側為英界,在街道中央更有七塊寫上「中英地界」的石碑為標誌,可作為歷史見證之文物。至九七回歸,此別具特色的街道仍保留舊名。

吸引內地客觀光

其實中英街主要靠近內地邊界,二○○四年開始,深圳市政府將內地那邊修復改建,經一年努力終完成基本工程。原來雜亂無章、殘舊的建築物,已被風格統一的客家騎樓所取代,二千平方米的入口廣場展現古井鄉情,具有濃郁嶺南文化風情的中英街再展人前,吸引內地遊客觀光。
中英街是沙頭角的著名地點,而沙頭角的命名則與地理環境有關。面臨大鵬灣一片土地本為汪洋大海,因梧桐山流下的河水夾帶大量沙土,經時間日積月累,終在海邊沖積成土地。當時清代一位大臣到此地巡視,見到銀光閃耀的海水和美麗沙灘,詩興大發,吟唱:「日出沙頭,月懸海角」,沙頭角便成為地名。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