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蔡建豪報道】居於沙田污水處理廠毗鄰的居民,經常受污水發出的惡臭困擾。
渠務署年多前在污水處理廠先後引進生化處理系統,以及自行研發,以樹皮取代活性碳等措施,成功令污水味大減,經處理的污水潔淨度幾可媲美泳池水,而在污水中篩選出來的淤泥更可產生甲烷氣,作為供應污水廠電力的再生能源。
負責處理沙田及馬鞍山區污水的沙田污水處理廠,是本港目前最大生物處理污水廠,每天處理污水達二十四萬立方米。
灰黑色污水進入處理廠後,先篩去體積較大的固體及懸浮物,污水在運送過程中流過鋪滿樹皮的水槽,透過細菌活動消除惡臭氣味。經沉澱的污水進入曝氣池中作生物處理,呈泡沫狀的低壓力壓縮空氣會輸進曝氣池中,為水中的微生物提供活動氧份,降低污水的污染物,最後引入沉澱池分隔活化淤泥。
渠務署機械督察李松光說,處理廠技術人員當初希望廢物利用,研究以樹皮代活性碳,發現效果良好,可節省每月二十多萬元的活性碳費用。
月省二十萬元電費
此外,分隔出來的活化淤泥濃縮後會帶到淤泥消化缸作無氧消化程序,產生發電用的甲烷氣。現時處理廠每月五至六成的用電量由甲烷氣發電供應,每月節省約二十萬元電費。
在污水處理廠工作長達八年的李松光說,引入新技術後不再收到居民投訴,他自言雖整日與污水為伴,但從未感覺污水氣味難受。他說,以往在前市政局維修垃圾車及屠房車輛時,遠較面對污水難耐,「喺車底修理屠房車,動物嘅血水一路滴落個頭度,比污水難頂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