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德州著名石油炒家碧根斯(TBoonePickens)最為人熟知的事迹,是在1980年代初發現華爾街的石油股比家鄉更便宜。隨着回報多年來均平平無奇,石油股的估值不斷萎縮,買下整家石油公司較投資發展石油來得更便宜。此發現觸發了1980年代石油業的併購熱潮,而這股狂熱更擴散至其他行業,為美國企業重新改造。其間股市暴升,令1982年起步的牛市更加熱火朝天,最終導致1987年的大股災。
歷史會否正在重演?還有6個星期時間,投資者便會慶祝伊拉克戰事前最後一個熊市見底3周年。由當其時直至2005年底,環球股市以美元計錄得86.9%的回報。問題是,收購活動愈趨頻繁,能否在未來兩年為股市帶來進一步的升浪?在美國,狙擊手主要是美國人,不過亦有例外,代表人物有澳洲的梅鐸(RupertMurdoch)和英國的戈史密斯爵士(SirJamesGoldsmith)。時至今日,商業併購已是全球性的活動,而且愈來愈熾熱。
熊市見底後,風險資本家瞬即成為收購上市公司的最活躍分子之一,期間多家美資公司的管理層例如安然(Enron)和世界通訊(WorldCom),仍未能擺脫醜聞的纏繞,以及科網熱時的投資失誤。
這個情況正在改變。ThomsonFinancial認為,在2005年全球收購總值上升38.4%至2.7萬億美元,是自2000年以來增幅最大的一年,同時也是歷來第3個最佳的年頭。美國錄得1.1萬億美元交易總值和較2004年上升33%的驕人成績;不過,歐洲總體在收購活動方面的交易額更大,達到1.2萬億美元,升幅為37%。
能源業併購頻繁
在美國,能源業的併購活動最頻繁,BurlingtonResources以365億美元收購ConocoPhillips及雪佛龍動用180億美元收購Unocal。歐洲方面,西班牙天然氣公司(GasNatural)用512億美元敵意收購Endesa;另一家西班牙電訊集團Telefonica支付318億美元以購入英國電話公司O2;意大利信貸銀行則以180億美元收購德國銀行BayerischeHypo-undVereinsbank。
目前的情況是,策略性買家在購買工業和商業資產時,比基金投資者更加闊綽。在低通脹環境下,這類買家尋求的是銷售增長以提高利潤。他們並發現,透過併購其他公司,較依靠本身的增長和發展新產品、服務和市場去刺激營業額,來得更容易。
現金充盈尋出路
近日英國氣體探測器和汽車碰撞測試用假人市場巨擘第一科技(FirstTechnology)的情況正可作為佐證。去年10月第一科技發出盈利預警後,其市值急跌至低於2億美元,隨後Honeywell同意出價逾3.5億美元接管。然而,事件並未結束。美國競爭對手Danaher提出以大約4.4億美元進行反收購,而Honeywell瞬即調高收購價至超過5億美元,迫使Danaher放棄這場爭奪戰。
併購活動頻繁,其中一個原因是大企業囤積大量現金。根據高盛估計,去秋美國500家最大型企業的手頭現金就有2.3萬億美元,當中非金融業公司的現金/資產比率升至9%,創下30年的高峯。覆蓋範圍較廣的統計數字顯示,美國公司的流動資產與負債比率升至過去20年未曾一見的高水平。有見及此,高盛預計今年美國的併購活動將會增加5成,交易總額增至1.6萬億美元。
其他地方也錄得類似的統計結果。英國企業的現金資產達到2001年以來未嘗見的高水平,而歐洲大陸公司的現金亦出現多年來的高單位數字增幅。這些資金部份會透過股份回購計劃和增加派息回饋股東,但仍然有相當充裕的資金可以用作企業併購用途。除非經濟急轉直下,否則,環球併購潮相信仍會持續一段長時間。
JohnJay 恆昇國際業務發展董事
過往表現未必可作為日後業績的準則。此乃基金經理在編寫本文時之意見,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