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和立
中共在每五年召開的黨代表大會都會進行高官大換班與年輕化的「音樂椅遊戲」。現在離十七大雖然超過一年半,但搞黨務出身的胡錦濤總書記已開始人事部署,以鞏固他的「共青團派」實力。畢竟人事調動牽涉黨、政、軍各部門以至不同派系的利益,需要盡早籌備。此次新舊交替與權力分配最突出的地方是,除了共青團派是大贏家外,不少在商界打滾過的國有企業老總與「紅色資本家」,都很可能坐直升機空降到部級或以上的高職。
團派難獲外商支援
胡總雖然在治國安邦,尤其是處理弱勢階層與群眾事件方面不時顯得焦頭爛額,但在樹立個人威信與捍衞共產黨的「長治久安」方面卻有一套。
小胡當國家副主席時,不斷受到以江澤民為首的上海幫排擠,但他沉着應戰。胡有豐富的地方經驗,曾在甘肅、貴州、西藏等地幹過,他以「地方包圍中央」為主軸,大量安插團派幹將到各省市先當副書記、副省長;一到時機成熟,等他當了總書記與軍委主席後,二、三十位團派精英馬上冒升到地方一把手或中央的部級或以上位置。其中包括可能在二○一二年十八大繼承小胡當「第五代核心」的現任遼寧書記、年僅五十歲的北大高材生李克強。
但北京的政圈人士認為,團派人馬在已故總書記胡耀邦時代,在改革開放、尤其是思想解放方面雖然屢建奇功,但近年素質有每下愈況之虞。團派幹部一貫分管黨務,說得不好聽就是黨棍;他們的三道板斧就是意識形態、組織人事與宣傳。
胡總本身就是個馬列毛專家,最近中央就在胡的指示下,批了數億元搞甚麼構建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偉大工程」。團派第五代後起之秀如李克強等,政績平庸,只懂得唯唯諾諾地做中央最高當局的應聲蟲。最關鍵的是,甚少團派幹將有管理經濟、金融或外貿的務實經驗;而在這個經濟掛帥的年代,言必馬列、黨性鮮明或只懂做騷與搞花架子的團派黨官,很難取得其他官員或外商的認同與支援。
提拔工商界打關係
胡在十六大後,找到個不錯的辦法來彌補團派之不足。自○三年底,中組部就先後把好幾位國企CEO調到黨政的部級位置:包括兩位石油公司的老總魏留成與李毅中,分別當上海南省省長與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局長。與李克強同歲的苗圩去年被任命為武漢市委書記;苗是前東風汽車廠的總經理。
北京消息人士透露,在十七大,很大機會有十多至二十多位有工商業背景的黨員經理甚至民營企業家,進入中央委員會或提拔到部長、省長的高位。被看好的包括正安排在海外上市的中國工商銀行總裁姜建清,與年僅四十五歲的第一汽車公司總經理竺延風。
為了擺平關係,胡總除了提拔聽話的工商界頭頭之外,也拉攏沉寂了一陣的太子黨。在十七大後將會籌組的新國務院內閣中,中共元老的後人,如薄熙來、俞正聲、王岐山等,有可能提升到副總理或國務委員一級。在解放軍最近的人事調動中,胡已提升了好幾位元老或名將之子弟,如劉少奇之子劉源和張震之子張海洋等。
忽視弱勢團體地位
從中共傳統的派系遊戲來說,胡的一系列招數並不出奇。但胡一上台就標榜「以人為本」,和提高弱勢團體的地位。我們不得不問:中國的農民與工人之所以淪為朝不保夕的低下階層,一個關鍵原因是他們在黨政高層中沒有代表。請問在中央委員會以至政治局中,誰可以說是農民的代表、可以替農民講話?胡總在籌備十七大人事時,只管關照一些已經有權有勢的階層,卻忽視了佔人口七成以上的農民,這和「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是不是背道而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