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沒有「格老」的日子怎麼辦? - 盧峯

蘋論:沒有「格老」的日子怎麼辦? - 盧峯

從今天開始,美國聯邦儲備局將要面對沒有「格老」的日子;從今天開始,世界經濟要面對沒有「格老」的日子;從今天開始,擔任聯儲局主席長達十八年的格林斯潘(格老)終於正式退休了。
沒有「格老」的日子是否會更動盪或是一切如常恐怕只有待往後的發展來回答,但格林斯潘先生過去十八年來的傑出表現、格林斯潘先生過去十八年來對穩定世界經濟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是不容置疑的;他的前輩固然及不上他,他的繼任者,日後的聯儲局主席要超越他更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只要稍稍看看格老在過去十八年的一些功績就可以知道為何後來者難以超越他的成就。
一九八七年他上任後不久美國股市便發生股災,道瓊斯指數在一天之間下跌五百多點(百分之二十二),比一九二九年的股市大崩潰下跌的幅度更驚人,但格老並沒有坐以待斃,也沒有像香港那樣因恐慌跌市而停市,而是盡力為市場提供足夠的資金周轉、而是盡力強調金融市場有能力應付波動的市況;結果市場的恐慌情緒迅速過去,股災並沒有演變成經濟大災難。
一九九八年十月當金融風暴令巴西及俄羅斯相繼陷於困境、令LongTermCapitalManagement(LTCM)這家美國大型對沖基金陷於破產邊緣,危及美國金融體系時,格老及聯儲局迅速透過突然減息、透過拉攏大銀行為LTCM提供周轉資金避免風波進一步惡化、避免金融市場出現骨牌效應、最終保住了美國金融市場的穩定。

二○○一年九月發生九一一恐怖襲擊,紐約金融區受到重創後,格老不僅盡力安撫人心、盡力協助美國金融市場能盡快恢復正常運作,更迅速大幅減息、更迅速把聯邦利率推至一厘這個前所未有的低水平,以確保美國經濟不會因恐怖襲擊而大幅放慢、以確保企業及消費者能有足夠的資金周轉;結果美國經濟只是在遇襲後頭三個月放慢,到○二年第二季已出現強勁的反彈,一直到現在依然保持穩定增長的勢頭。
對任何聯儲局主席來說,在任期內碰上類似這三件大事的任何一件已很罕有,妥善處理類似的重大變故已是極為困難、已極需要出眾的政治智慧及技巧。然而格老不僅一而再、再而三的碰上這類重大的經濟變故及動盪,他更能有力及迅速的化解這樣的危機,把對美國經濟的影響、把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減至最低。像格老這樣的表現、像格老這樣傑出的政治智慧及技巧,有誰能勝得過他呢?
當然,格老並不是神仙,也不是上帝,對他工作表現的批評也有不少。著名經濟學者克魯明(PaulKrugman)過去幾年就不斷批評格老協助喬治布殊總統推銷減稅方案,令美國政府出現重大的財政赤字;此外,也有些經濟分析員批評格老沒有及早加息抑制資產市場升勢,令美國樓市出現泡沫。這些批評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但對一向不贊同大政府的格老來說,他支持減稅可說是正常不過的事;至於美國樓市是否出現泡沫更是言人人殊的問題,若果格老在不清不楚的情況下貿貿然下重藥冷卻樓市,美國經濟是否受得來固然是個疑問,所引起的全球經濟動盪更是難以估計。
《華盛頓郵報》著名記者BobWoodward在○一年出版了一本有關格老的傳記,書名叫《Maestro》(指揮家)。Woodward選擇這個書名一方面反映格老本身對音樂的濃厚認識,另一方面則顯示格老能像指揮家那樣在不同樂手(政客)、不同樂章(政見)中遊走協調,最終奏出悅耳的樂曲(良好的經濟環境)。從格老過去十八年的表現來看,他實在是一位不折不扣的Maestro,他的後繼者有他這樣的功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