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政府近年鼓吹市民多生育,朋友中亦的確多了人在計劃或已生育。他們都屬專業中產的一群,與他們談及生育的話題,發現有兩大憂慮:(一)擔心經濟不好及子女日後面對比這一代更大的競爭壓力;(二)對目前香港教育制度沒信心。
前者的「經濟」問題大概只是感性的看法。從宏觀經濟角度來看,香港的情況多與全球(尤其美國)掛鈎。單在貨幣滙率與利率項目來看,香港的「自主」能力極低。再者,經濟有周期,有增長亦有衰退期,我們怎樣能夠期望年年是牛市呢?
第一大憂慮
但是,「競爭力」的確是一個要注意的問題。相信我們多認為現在出世的小孩若不能接受碩士或以上課程的教育,到他們出來做事工作時會較吃虧。雖然這種看法比較片面,但正反映出現今社會對人才要求的實際期望。朱經武教授在去年科大的學位頒授典禮說:「阿西莫夫(IsaacAsimov)說進步是社會的要素。掌握不到今天和明白世界的脈搏,就無從作出明智的決定。」競爭壓力的憂慮大可轉化為求進的原動力。總的來說,第一大的憂慮只是「憂慮」及可用優質教育去解決。
後者關於教育問題不但是父母的真正憂慮,亦是香港市民將來面對全球化的挑戰不可忽略的首要題目。面對這個艱巨的問題,我們暫且放下「三三四」(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學四年)學制、通識教育、中中與英中及傳統中學與國際學校的問題。這些是教育「工具」。我們對教育的期望是甚麼?何謂理想的教育「效果」?若能從這些根本性的訴求着手,相信用甚麼工具來達到期望及理想效果只是運作方式的問題吧!
莫冠業
年青會計師協會
www.30sGrou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