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aelPreiss筆記:全球經濟出現新秩序

MichaelPreiss筆記:全球經濟出現新秩序

歡迎全球經濟新秩序的出現!上月沙地阿拉伯國王阿卜杜拉首度出訪中國,是一次歷史性的重要出訪,對日後的地緣政治局勢和全球投資資市場將會有深遠的影響。長期而言,這將意味着一度至高無上的美元正面臨真正的麻煩。

與其他商品一樣,現時石油仍以美元定價,但今番沙地國王的歷史性出訪,終有一日會被視作美元對這個全球最大產油國影響力沒落的開始,以及油價不再以美元定價的轉捩時刻。
在昔日,美國、日本和歐洲主宰了全球的經濟,但此畫像已一去不復返。最大的經濟奇迹正在新興市場發生,特別是中國和印度的經濟成就,間接令西方工業國家面臨挑戰,主要層面在於能源價格走高和工資滑落。

油元減少回流西方

受到中國和印度對石油和天然氣無止境的胃納所帶動,中東正經歷前所未見的經濟榮景。在以往,石油美元再循環後會流返西方資本市場;但今回,中東領袖決定建立本身的資本市場,譬如杜拜國際金融中心和卡塔爾金融中心,並大舉投資於國內的基建上。
若根據過往的標準,今次的經濟整合程度確實異常地高。全球經濟秩序基本上已脫離舊有的一套。全球最大石油出口國沙地阿拉伯正主導着增加輸往中國和印度石油供應,而這兩個增長最快速的國家,亦正為爭取更多石油供應而展開競逐。
阿卜杜拉出訪這兩個人口大國之時,全球油價已進入第5個上升年頭,較2001年時更上升了3倍。油價狂升的部份原因,是發展中經濟體對石油的需求劇增,促使油組的產油大國要作出有更多的產出的保證。

亞洲市場影響日增

沙地阿拉伯並非唯一把焦點放在亞洲的產油國。在上月,哈薩克開始透過一條新的管道把石油輸往中國,俄羅斯亦計劃建立其獨立的連繫,而安哥拉已是中國的第2大石油供應國,伊朗甚至准許印度和中國的開發者在其油田進行鑽探。
沙地阿拉伯在以往十分被動,政治上一直受到華府的控制,但如今它已開始採取主動。由於要與其他產油國進行競爭,它在市場推廣和定價上亦較前獨立。沙地與中國簽署了5項協議,範圍包括能源、避免雙重徵稅和增加職業培訓等。
阿卜杜拉亦是1月26日印度國慶的重要嘉賓。在昔日,沙地國王的外訪地只會是華盛頓和倫敦,對其他國家不屑一顧。
沙地的石油出口中,亞洲佔去60%,而在去年12月,沙地每日的油產約為950萬桶,較兩年前增加了12%,以應付全球的需求。在剛過去的1年,沙地的國內生產總值上升了7%、石油出口增加了50%,而股市則倍升,令其市值增至6000億美元。
沙地阿拉伯國營油公司Aramco計劃在2009年把產能增加12%至每日1250萬桶,而沙地佔重要角色的油組正以接近25年的最快速度生產石油。沙地是中國和印度的最大石油供應國,而經濟欣欣向榮加上本土產出呆滯,亦令該國進口大增。
無論是中國還是印度,投資於煉油以配合國內激增的油氣銷售是當務之急。Aramco去年婉拒了包括HindustanPetroleumCorp等印度國營公司入股兩提煉項目的建議,不過,Hindustan和印度石油公司仍獲邀標投Aramco在紅海岩布(Yanbu)一家全新煉油廠的股權。另一邊廂,中國與沙地的關係發展較為成功,後者似乎視中國為更加重要的策略性夥伴,尤其是若終有一日有國家能取代美國的王者地位,該個國家必然是中國。

中印崛起油國東望

在2004年3月,中石化與沙地簽署了同意書,在沙地最大的GHAWAR油田以南地區發掘氣礦床,是沙地自70年代國營化後容許外國參與鑽探礦床以來,唯一的一家亞洲公司。當你細思此點時,便會覺得事情有重大含意。
中石化與Aramco合組的公司同意在未在5年動用5億美元在該地區進行氣能開發,而Aramco早於2001年已同意在中國拓展與中石化和埃克森美孚共同擁有的煉油廠,投資額約為35億美元,並會與中石化在青島北城市設立第2家合營廠房。
中國的石油消耗在過去10年倍增,估計今年將再增加6.1%至每日700萬桶。中國現時平均每日約需進口300萬桶石油,印度則為190萬桶,較1年前增加了15%。中印乃沙地在亞洲僅於日本和南韓的第3及第4大主顧,而根據去年11月份數字,俄羅斯和伊朗是中國第3和第4大石油供應商。
中印均必須尋求穩定的石油供應,因而在一些容許外國參與油產投資的國家展開競逐。中國最大離岸產油商的中海油,上月才同意支付22.7億美元購入尼日利亞油田的50%股權,而印度政府則禁止國營的石油及天然氣集團進行競投。
中印經濟的迅速增長,令沙地不得不向東望,亞洲是一個旭日初升的市場,而美國的重要性則已相對下降。讓我們再一次歡迎這一個全球經濟新秩序的來臨。
[email protected]
﹙本欄隔周逢周一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