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母親聲嘶力竭責罵子女,被罵的不好受,罵人者更可能會失聲。瑪麗醫院的數字顯示,去年有八十名媽媽因為大聲痛罵子女引致聲帶受損,需要接受言語治療。有專家指出,過度或不適當使用聲帶是慢性聲沙或失聲最常見的成因,建議改變日常生活或工作方式,避免大聲說話。 記者:趙燕婷
瑪麗醫院言語治療師黃潔指出,去年有八十名家庭主婦因聲帶受損而需接受言語治療,數字比經常需要大聲講課的老師高出三成八。Mandy二年級的兒子有讀寫障礙,每天教導兒子做功課時都非常勞氣,更會不時放聲痛罵兒子。她說:「之前嗰晚勞氣完,第二朝起身就會覺得把聲差咗好多,啞晒咁。」接受瑪麗醫院治療後,Mandy已能如常說話,亦已經改變了說話的方式,不再「嘮嘈」。
應改變生活工作方式
香港大學醫學院耳鼻喉科教授袁寶榮表示,過量使用聲帶是聲沙或失聲較常見的成因。他解釋,說話時兩邊聲帶會震動及互相摩擦以發聲,如果過量使用聲帶,以至聲帶表面的黏膜出現病變,又或是聲帶的開合出現問題,即會出現急性或慢性聲沙,嚴重者更會出現失聲的情況。
袁寶榮建議,若出現聲沙的情況,就應避免大聲說話,讓聲帶得以休息,患者也可使用口服或噴霧式的消炎止痛藥物作治療。不過,他認為慢性聲沙患者必須找出引起聲沙的原因,改變日常生活或工作方式,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例如老師可在課堂上多放錄影帶以減少說話,而要是說話方式不正確,則應該盡快接受言語治療。
睡眠不足會加重病情
註冊中醫張家康指出,聲沙或失聲的主因是感染風寒(即感冒)加上熱氣,而吸煙和睡眠不足也會加重病情。他說,時令水果或果汁,特別是雪梨、蔗汁及青欖對喉嚨有保健作用,應該多吃。食療方面,他則推介雪梨燉川貝,指烹調時只需先挖去雪梨芯,再將川貝粉放在挖空部份,燉一小時後整個進食,即可達清熱潤喉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