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美國有世界知名的大峽谷,香港卻有又臭又焗熱、遍布全港的「都市峽谷」。規劃署一項顧問研究發現,旺角、將軍澳等新舊區都因樓高路窄,形成都市峽谷,在炎炎夏日,自然風無法滲入,風速往往在每秒一米以下,比正常低三分一,令空氣不流通,空氣污染物長留地面不散。顧問指除非把旺角街道兩旁建築物向後退五米,並效法歐洲在道路交滙處興建開揚的廣場,否則難令空氣流通。 記者:呂焯均
規劃署委託中文大學建築系進行本港首個都市空氣流通顧問研究,結果顯示,本港無論舊區或新市鎮都已形成深深的都市峽谷,主要街道的走向沒有配合季候風風向,不能讓自然風吹遍街道;高樓大廈成了防風牆,阻擋自然風流向背後的建築物;加上建築物高度近乎一致,導致自然風在樓頂輕拂而過,無法繞入市區建築群。
樓高路窄無風入
本港普遍採用在平台上(包括地鐵站上蓋)建造樓宇的設計,以及街上眾多、尤其是橫放的廣告牌,均阻礙空氣流通。顧問曾量度部份市區地點的地面風速,竟然低於每秒一米,但香港位處熱帶氣候,夏天潮濕又熱,行人路需要有穩定達到每秒一點五米風速,才有助降溫和令人感到較為舒適。
若要改善市區空氣流通度,顧問建議旺角區兩旁的建築物各後移五米,以擴闊行人路,又要在街上多種植樹木。在非常狹窄的街道,可能需要借助人工通風系統,即建造通天抽氣管,長度要比樓宇更高,然後把地面的空氣抽上高空。同時,政府應把旺角區橫放半空的大型廣告牌改為垂直,減低對風的阻礙。
啟德發展或引入
顧問指出,外國城市設計很重視空氣流通,如澳洲悉尼中央區規定所有高出街道四十五米的建築物發展,均要進行風的影響評估。顧問建議港府修訂城市設計指引,要求建築物設計要配合自然風,建築物平台不應密封,並在道路交滙處興建開揚的廣場。
規劃署發言人說,難以在舊區作大規模改建以達無風阻的目標。該署在規劃新發展區時,例如啟德發展計劃,會引入空氣流通的概念,也會向發展商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