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賀歲的一期《A45報》,我們專程到元朗欖口村訪問張嫲嫲,請她介紹茶果的製法。茶果可以追溯到宋代的「果食」,源遠流長。我小時在新界長大,過年過節做喜慶,伯娘們就會做茶果。但現代都會人家只有西餅,沒有茶果。如果不是有一天我們的一位同事帶了幾個雪白軟暖、皮薄餡香的茶果回來跟我們分嚐,我就以為做茶果的習俗已失傳了。
做茶果的張嫲嫲七十多歲了,但壯健慈藹,笑容可掬,知道我們來訪,預先已準備好一切。先一輪蒸熟了的先拿來款待,我老實不客氣先吃一個,胖嘟嘟的托在手裏,樣子十分富足。張太自後園割來一大塊蕉葉,攝影師把茶果排在上面拍照,綠白相映,可愛極了。
吃過茶果就要學做。第一步是搓粉。嫲嫲把一小口袋糯米粉倒進大鋼碗裏,另外用兩個飯碗,盛了一碗冷水、一碗熱水,交替地逐少注入粉中,邊搓邊倒,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不能太冷,但太多熱水,粉團就會變硬了。嫲嫲一壁解說,粉團已迅速搓成,絲緞般幼滑,觸手柔軟。
接着就是揑形。嫲嫲取雞蛋大小的一塊粉團,用拇指搯一個凹,一手托在掌中轉動,另一手用拇指和食指揑薄,不一時就揑成了一個口袋形狀,用綠豆和花生碾碎混成的餡裝滿口袋,再把袋口揑細褶密封,掐去多餘粉團,放在剪成小塊的蕉葉上,就是一個待蒸的茶果了。上蒸隔後最緊要是要在茶果上灑冷水,蒸熟後(約七分鐘)再灑一次,這樣茶果才會保持柔軟。取出之後,在茶果面上抹一點油,除了增加光澤,亦是保軟的用途。嫲嫲做茶果做得輕描淡寫,教人躍躍欲試,忘了從容之後是五十多年的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