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課本裏,只有選讀文學的中五學生才能讀到一課紅樓夢的《接外孫賈母惜孤女》。
把一課「林黛玉進賈府」編入課本,總好過叫學生修讀所謂基本法,然而還有沒有中文老師會教這一課?把一群平時愛打機聽Twins的學生,引進紛繁的古代貴族的境界,此時此刻,老師怕不要有導演的功力,才能把典麗的文字投射在慣玩電腦ICQ的學生的腦袋。
這一課,題目就有文章。孤女是甚麼人?賈母是誰?為甚麼要接她?接了她之後會怎麼樣?這些問題就是一串鑰匙;問了,才能推開榮國府一道深黑鑲獸頭的大宅門。
本來即使沒讀過名著,也應該聽說過林黛玉賈寶玉,就像羅密歐茱麗葉,是household的名字,而在世俗觀念裏,賈寶玉是個娘娘腔,林黛玉是個愁病鬼,老師應該教學生摒棄世俗成見,重新閱讀。但在香港,因為有隔膜,成見反倒沒有,教起來應先輕鬆兩分。其次,林黛玉很難「理解」嗎?也不見得,她在書中出場時年紀不過十二三歲,應該在讀中二中三,愛上賈寶玉,跟時下女學生平安夜失身的年齡相差無幾,又添三分親切。
再講下去,黛玉講話很「寸」,詩才無敵,就像班裏那個總是考第一,英文講得最流利的高傲女孩。寶玉呢,簡單說是「逢女就溝」,憑甚麼呢?「牙擦擦」的男生一定會說:又有錢又靚仔,梗係掂啦。沒錯,他們也很明白事理,但寶玉有他的過人之處︱︱他有自己的哲學的:小說裏寫他嬰孩時期就懂得女兒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他喜歡女孩子,但不喜歡女人,一嫁了人,就粗俗了。這一信仰,關係重大,是小說發展的一條脈絡。因為小說的高潮之處,是寶玉和他的姐妹丫鬟一起,住進了大觀園,達成了他的理想︱︱一個與世隔絕的女兒國。但理想終於幻滅,所有女孩子都沒有落得好下場,悲劇莫過於此。
是的,讀紅樓很令人悲痛,少女、青春、才華、純情、良辰美景,一切美好的事物終歸凋零,人生是很殘酷的。黛玉初進賈府,一幅畫卷剛剛展開:賈母健在,精神矍鑠;迎春、探春、惜春幾個姐妹可以作伴,有個風流能幹的王熙鳳管理闔家,還遇上了一個緣定前生的寶玉,就像一縷雲彩般的青春,伸手一把就抓住了,從此不流不逝,多麼令人憧憬。
我們每個人都曾像黛玉一樣,站在起點處好奇地張望,希望看見未來的端倪,結交幾多良朋,何時遇上心中至愛?在多年之後回望,你多麼希望,一切都靜止在黛玉進府這一天,就像上這一課時,前排那個俊美的小男生偷眼的回眸,教人掩卷泫然,只願迷失在夢中,從此再沒醒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