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宣布檢討公共廣播政策,結果惹來各界揣測此乃針對香港電台的舉動,就算找來「傳媒教父」黃應士來當檢討委員會主席,也避不開輿論炮轟。筆者很替檢討委員會中部份成員不值,無辜被打成奠港台的政府打手。
真正檢討開展
然而,整個公眾討論都集中在檢討委員會的人選、主席或個別委員的背景立場及對香港電台的影響等等,這才叫人感到悲哀。猜度政府是否有針對港台的動機,是尚佳的政治新聞故事,也是政客無風起浪的伎倆;但用這種狹窄的思維,無助開展真正的公共廣播政策檢討。
香港電台應該只是公共廣播的一部份,原則上應該更少。「公共廣播」的精髓在於「公共」,意思是「眾人共有」和「平等分享」,卻不一定必須是「公營」或由「公帑」全數支付。公共廣播政策若能夠擺脫政府甚至公營電台的枷鎖,以「公眾利益」為經,用「公眾頻道」為緯,才有利拓展香港廣播業的空間。公共廣播檢討的關鍵,應該是促進公眾、民間團體、非政府組織甚至私人企業或利益團體,可以自由透過公共廣播來向市民傳達訊息,而市民亦繼續享有選擇的自由。
開放廣播平台
科技發達令視像製作不存在門檻,一般市民或團體也可以負擔及使用有關器材,情況就像互聯網發達,人人也可以建立網站一樣。問題是,互聯網是個開放的平台,但公共廣播的平台仍未開放,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自由地透過大氣電波廣播自己的製作。筆者認為,今次檢討的關鍵之一,應該是讓市民、團體、非政府組織甚至商界,只要滿足一定基本條件,便可以透過公共廣播自由表達。
例如,政府的責任是確保一個開放的廣播平台,例如提供一至兩條大氣電波或有線頻道予各界使用,所謂的各界包括政府、港台、民間或商界,條件是參與者需為製作負上責任。這是否熟口熟面?其實就是原本有線電視牌照中三條供社區廣播的「公眾頻道」,現在只是舊事重提,政府其實不用大搞諮詢,只要執行現有政策,已經功德無量!
註:經讀者提點,上周提及電盈免費試用的新招,其實會篩選用戶,搶來的客戶未必盡是貪便宜之輩。
侯聯貴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